-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我的理想大学汇报人:XX时间:X年X月
-目录大学简介历史沿革办学条件校园文化
1大学简介
大学简介安徽大学(AnhuiUniversity),简称安大,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2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安徽大学溯源于1928年,时名省立安徽大学12345671946年,在原安徽大学旧址成立安徽学院,1949年秋更名为皖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四分校,1950年改建为安徽大学,校址在芜湖市1952年,安徽大学被拆为两部,大部分老师和校产迁往芜湖市,建立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留在原地的法律、生物、俄语三系,并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中学调入部分老师,继续办学1958年,在安徽大学旧址上重建安徽大学因各种原因,迁校至合肥市狮子山刘场此后,校址迁移不断
历史沿革直至1972年,安大由刘场辗转搬至合肥市九龙岗,基本形成了稳定规模011981年11月27日,在邓小平同志的见证下,教育部发文将原调入其他学校的专业全部归还安徽大学02至此,延续近40年的校名与搬迁恢复原貌03
3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截至2022年6月,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高科技园区(教学实验中心),占地面积3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亿元1234567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67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8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中心)23个馆藏纸质图书35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0余个下设23个学院有在校生2.5万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500余人、在职教职工近2600人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学校标识安大的前身之一是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安大一名中安即代表安徽省,大则象征兼收并蓄的大气和广博。因此,安徽大学的名称既简洁明了又寓意深远。此外,安徽大学的英文简称AnhuiU.也以简短的形式体现了安徽大学的所在省份以及学科和专业特点徽标徽标整体呈圆形,图案以极简的线条表现出展翅飞翔的鸽子形象,同时以暗含的线条勾勒出古朴的安大二字的首字母A和D,既充分体现了安徽大学的简称安大,又表明了徽标设计的主旨所在。徽标以绿色为主色调,绿色代表生机和活力,同时象征着安徽大学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校训安徽大学的校训是至诚至坚、博学笃行。至诚至坚指的是为人要秉持真诚、执着和坚韧的精神品格;博学笃行指的是求学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行知精神。诚、坚、博、行四字既相互独立成意又彼此联系呼应,其中诚、坚为修身之本,博、行为立学之道
校园文化新时代的安徽大学秉承百年育人的优良传统,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注重德才兼修、文理兼融、知行合一的校风学风培养以日新自强,安徽向上的新时代精神引领青年成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初心使命薪火相传,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代代相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骆驼精神激励前行,育英哺华、科教兴国的责任担当始终不渝五、国际
-THANKS!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老师和一起成长的同学,是你们在我的大学生涯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老师,感谢您的耐心指导,您辛苦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