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ppt

第十九章-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九章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第一节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第二节九叶集派:诗歌创作与诗学追求第一节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一、昆明文事 二、燕卜荪与奥登 三、“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四、九叶集派先驱:冯至《十四行集》 五、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一、昆明文事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二)《西南联大校歌》 (三)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四)西南联大的学生们 (五)郑敏《西南联大颂》(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夏,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起程南下,先在湖南长沙合并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后前去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同上海新文化中心西迁重庆一样,三校的南下意味着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中心自1926年以来的第二次非同寻常的大迁徙。 ◆ 它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又一次文化与人生的选择,对新文学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刻和久远的。◆ 1942年西南联大在册学生2778人,男2451人,女327人。教师358人。◆ 同联大先后内迁的还有北平的中法大学。◆ 同时,由于原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于抗战之初出长云南大学,这所本地学府也从北平等地聘来大批知名学者。◆ 这时的昆明堪称人文荟萃,中国的一流学者和文化人纷纷云集,极尽一时之盛: 杨振声、冯友兰、吴有训、朱自清、闻一多 王力、浦江清、陈梦家、吴宓、冯至、沈从文 卞之琳、陈铨、金岳霖、雷海宗、潘光旦 陈岱孙、周培源、黄子卿、陈省身、萧公权 柳无忌、陈序经、汤用彤、贺麟、罗常培 魏建功、郑天挺、叶公超、钱端升、赵迺抟 施蛰存、吴晗、林同济、楚图南、华罗庚 吴文藻、白寿彝、费孝通、尚钺、华岗、向达 唐兰、闻家驷、刘文典、姜亮夫、余冠英等 ◆ 1946年联大各校复员回乡,云南省商会和昆明市商会向北大、清华、南开各赠一联,表达感激心情。◆ 赠给北大对联: 博我以文日就月将惠此南国 仰之弥高察时垂象譬如北辰 ◆ 赠给清华长联: 万里采葑来载将时雨春风已为遐方开气运 九年移帐去种得天南桃李长留嘉荫咏清华(二)《西南联大校歌》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千秋耻, 终当雪; 中兴业, 需人杰。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三)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1、梅贻琦 2、闻一多 3、朱自清 4、沈从文 5、金岳霖(四)西南联大的学生们◆ 一个校园里最有生气的是学生。教师们多住校外,上课与办公才到校,校园平时就是学生们的天下。◆ 男生宿舍极其拥挤,是一个个大房间,两边靠墙各放10张上下两层的木床,一间房住40人。宿舍内没有桌椅,学生们多以肥皂盒叠放成桌,以床为椅。◆ 教室是低矮的平房,洋铁皮屋顶上一层绿漆,土坯垒的墙,窗户上只有木框而没有玻璃。有时上课时下起了大雨,雨点敲打在铁皮屋顶上竟震耳欲聋,盖过了老师的讲课声,而坐在窗边的同学则必须赶紧躲雨。◆ 大食堂的伙食绝对说不上好,菜多是便宜的煮芸豆之类,而饭中砂粒、耗子屎一应俱全,被学生戏称为“八宝饭”。◆ 在这样的环境中联大的学生仍有一种真正的快活。青春虽多烦恼但总是快乐的,何况还是远游中的青春。离家上大学已是远行了,而西南联大更是远行大学,给学生们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情怀。◆ 过年时男生宿舍门口贴副对联,上联“咦!哪里放炮?”下联“哦!人家过年!”◆ 昆明时有空袭警报,“跑警报”就成了大学生们游戏般的运动。一有警报联大学生就出新校舍的后门,越过铁路线向山野疏散。而一有警报,小贩们也挑着担子到郊外来卖零食,避难地充满了生活气息。时常是男女同学结伴而行,“跑警报”这件略带惊险的事情倒成了一种爱情活动。◆ 在山中由学生们私人挖的防空洞里,有谁用碎石子嵌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这是浪漫主义的抒情。还有一幅是现实主义的写照,叫做“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1942年,汪曾祺正在联大中文系读大三。他对西南联大最深刻的感受是两个字:自由。◆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没有条条框框。◆ 据其记述,刘文典讲《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唐兰教词选基本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江啊——玉钗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