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之如何使小说结构紧凑.docx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之如何使小说结构紧凑.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之如何使小说结构紧凑

小说的结构紧凑,可以理解为:小说的各个要素,或要素的各个部分,围绕着某种关系连接在一起,从而达到组成一个相对密切的整体的效果。其实,一篇合格的小说,其结构必然是紧凑的,因为紧凑能够更好地达到对人物和情节进行突出、对比等方面的效果,从而凸显主旨。不同的小说的紧凑体现在不同要素上的紧凑,或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的紧凑。

一、形象上的紧凑

小说中的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人物形象和物象。

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固定以某一人物的视角展开情节,就是一种紧凑。如《潼关之夜》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以“我”为中心,讲述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一篇比较复杂的小说,涉及多个主人公,多个叙述视角,那么我们要考虑主人公之间的某种联系。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故事围绕着家族展开,主人公是家族的代代传承者,这让小说的人物达到某种紧凑。

从物象上看,如果某种物象反复出现,或是某种线索,或是某种象征,其串联全文,都会让小说紧凑。如莫泊桑的经典小说《项链》,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这里的项链是一个线索;2021年浙江卷红柯的《麦子》中,麦子说成线索,是不大合适的,因为麦子对于情节并没有明显的作用;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老头和老婆婆旺盛的生命力。

与多个主人公的小说相似,多个关键物象的小说,物象之间的关联,就是紧凑的关键所在。

二、情节上的紧凑

笔者将小说的情节划分为“不同时间的情节”“不同地点的情节”“不同内容的情节”。

“不同时间的情节”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的,指的是不是紧密相连的、时间跨度很大的若干个情节。比如,一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童年、少年和青年,也可以是一件事情几十年前的起源与现在的发展,等等。对于不同时间的情节,我们当然可以以上帝视角直接叙述,也可以通过“信”“日记”“口述”“梦境”等可以跨越时间的形式,间接地描述,比如2020年浙江卷《雪》就是通过信件的形式串联起前后两件事,这时,“信”就起到使结构紧密的作用。“不同地点的情节”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的,指的是地域跨度很大的若干个情节。比如,正在东部上小学的儿子和正在西部开荒科研的父亲,等等。此时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可以即时跨越空间的形式,让这些情节同时在小说中交汇。比如,2016年新课标II卷的《战争》,就是通过电话的形式串联起相隔两地的二人。

“不同内容的情节”指的是看似毫无交集的若干个情节。《水浒传》前半部分对梁山好汉的经历逐一进行的交代,最终于梁山聚义。这里的情节是通过同一个主旨(或者说是同一个深层的社会矛盾),得以集中的。

三、环境上的紧凑

将小说的环境划分为“景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社会环境”

“景物”和第一部分形象中的“物象”是有相通相似之处的,其要达到结构紧密,有赖于在文章中的反复出现,前后照应等。

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是从属于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开展的。上述的种种,诸如信、口述、梦境、网络等,都是在改变情节呈现时的环境,将各种情节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呈现,从而突出人物和情节间的顺承、因果,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衬托、对比,等等,从而突出主旨。

总之,这类题型需要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2023一模)

文本一:

潼关之夜

杨朔

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来一碗鸡蛋炒饭。”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

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

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

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

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

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

“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

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

“请进。”

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一种熟悉的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

“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

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我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朋友。

“杨同志……”

“黄同志……”

我提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