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中国城建史重点

1,古代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

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

之久。

2,《周礼.考工记》

【所记载的城建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

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

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

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z.

-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

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

路宽度也不同。

【制度产生背景】

1、社会伦理。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

2、周朝礼制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基石。

3、礼乐关系的建立,本质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而服务。

【对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影响】

唐长安,宋汴染,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此种城市建设

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

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

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政治制

度的建立服务。“礼乐并重”,在礼制原则下体现城市与建筑的形象与空间序列。

3、《周礼》中的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

平。

延伸1: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

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

它作为一条自始至终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

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

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

.z.

-

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

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

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

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延伸2: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

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

文档评论(0)

150****81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