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适应性管理规范》编制说明.pdf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适应性管理规范》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适应性管理规范》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2024年3月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2018年机构改革后成立的自然资源部被赋予“统一行使全民所

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

保护修复职责”。近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有关规划、政策制

度、项目管理、监测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等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和完善。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矿山生态修复、蓝色海湾、海岸

带保护修复等各类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有序推进。

为在各类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山水林田

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顶层设计,增

强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解决已有工

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从2019年起,组织开

展了针对国土空间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1+N”标准体系研究。

作为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适应性管

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22年9月列入自然资源标准制

修订工作计划,标准计划号为202217002,工作期限为2年。

本《规范》充分应用了2020年度自然资源部研究项目《山水林

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适应性管理研究》、2021-2022年度自然资源部

部门预算项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项目监管技术支撑》、2023

年度自然资源部重大专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监

督管理与绩效评价技术支撑》,以及“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

目子课题“基于损益平衡的流域生态空间调控技术与土地利用策略”

1

研究的相关成果。

(二)协作单位

本标准的推荐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

学(北京)、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仲崇峻、白中科、周旭、周妍、张成鹏、

曹银贵、张丽佳、陈妍、侯永莉、李锋、王金满、张建军、周伟、姚

文生、贺金鑫。

仲崇峻、白中科、周旭、周妍负责标准起草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组织开展调研、研讨、综合研究以及标准文本编写工作。

张成鹏、曹银贵、张丽佳、陈妍、侯永莉、李锋、王金满、张建

军、周伟、姚文生、贺金鑫参与综合研究及标准编写。

(三)制定背景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整体性、系统性解决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的生态问题,2016年以

来,我国已在“三区四带”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部署并实施了6批共

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该工程是一类典型的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从完整流域的视角出发,系统考虑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涉及多类生态系统或多个自

然生态要素,通常包含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林草植被恢复、

湿地修复、河道治理等不同类型的数十个子项目。

受限于生态系统变化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之每个工程包含的内容

2

较为复杂等原因,诸多保护修复措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存在较大

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刚性管理方式,限制了子项目、技术措施调整的

可能性,这就可能使得保护修复效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至造成新的生态

风险。例如,《规范》起草团队在调研贵州威宁草海山水工程时发现,

草海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是明显的,但在生态保护修复中采取大规模撤

村搬迁、退耕还湿、封禁保护等措施,也带来了系列问题:一是退而

不种、禁而不管导致小龙虾等有害入侵生物失控;二是自然保护区严

格执行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

见》有关“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的规定,导致

近两年草海周边芦苇快速蔓延,严重影响了保护对象——黑颈鹤等鸟

类的夜栖地和觅食地。由此可见,在充分监测评估的前提下,适应性

调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