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琵琶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基本信息

年级:高一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

课题:《琵琶行》音乐描写片段中的侧面烘托手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或展示了不同的人生状态,或表现出诗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或展现出以及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学习《琵琶行》这一课,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音乐描写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这一课的学习提示:“《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际遇。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2.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古诗的经验积累,能够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和赏析对音乐的正面描写。学生在搜集信息方面的能力已有初步的锻炼,可以自主搜索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于侧面烘托手法还比较陌生,对于诗人内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3.学习目标确定

①知识与技能:掌握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积累侧面烘托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②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在具体语句的分中分析侧面

烘托的艺术效果,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手法表现的思想情感。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慨。

5.学习评价设计

首先,通过学生对课文音乐描写片段的写作手法的回顾,了解学生对正面描写手法的的掌握程度;其次通过学生是否能够找出其他侧面烘托的句子,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侧面烘托的知识概念;最后,通过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写作手法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赏析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在课后作业中进一步评价其掌握程度。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衔接导入

教师活动1

大文豪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污,失望的来到江州,秋夜送友,偶遇琵琶女,感斯人言,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贬谪之叹,让无数失意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其出色的音乐描写片段,成就了语言艺术的典范,为后来者心领神会,在揣摩借鉴中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文字。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琵琶行》中的第二段,即出色的音乐描写片段,下面让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在跟读中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音乐描写技巧。

明确:第二段所运用的音乐描写技巧——比喻、通感和拟声词手法。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运用通感,引入了视觉形象,写出乐声事儿轻快,时而流畅沉滞阻塞的变化。

③“嘈嘈”“切切”等拟声词的使用,使音节悦耳动听。

那么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音乐描写技巧,有一个共性,同学们发现了吗?

明确:不管是比喻、通感还是拟声词的运用,都是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直接描摹,以音乐的高妙,这种描写方法叫做“正面描写”。

学生活动1

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正面描写手法。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联系课文音乐描写片段中运用到的比喻、通感、拟声词,总结正面描写的手法,为本节课学习侧面烘托进行铺垫。

环节二:认识诗中的“侧面烘托”手法

教师活动2

请同学们品位第二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告诉老师这句诗写了什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忘归”和“不发”四字,写出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

主人和客人为何会“忘归”和“不发”呢?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想要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足以展现琵琶乐声美妙动人。

这和上节课学习的描写琵琶乐的手法有何不同?

没有直接描写乐声动人,而是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

通过听众的反应,来突出乐声的悦耳,这种描写音乐的手法,叫做“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又叫“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在《李凭箜篌引》中,为了表现李凭高超的艺术,李贺更把侧面烘托发挥到了极致,以“女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