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山东省威海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威海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景平:杨教授,在《敬畏口罩外的微生灵》(下称《敬畏》)的创作谈里,您谈到创作这篇散文作品的时候引入了科学视角。应该说,生态散文如果没有科学审视,可能弱化其生态意蕴;而科学视角,如果没有文学审美也可能成为单托的科普作品。那么,请您谈谈,您在生态文学作品中是怎样以科学性支撑文学性,以文学性张扬科学性的?也就是说;您所言的“启智启美”是怎样实现融合并完成的?,

杨文丰:我认为引入科学现角,对散文实现“启智启美”,是非常有帮助的。而科学视角引入与否,前提取决于作家的认识和态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倘若科学时代的文学还回避或不注重包含科学元素,我以为至少在反映时代的深度上会有所局限。中外许多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超越了文学范畴,其超越的地方,在更广更深意义上拓展了文化视野。引入科学视角,无疑可让作品增加文化含量,何况成功的生态散文,意义也必将会大于文学。比如《沙乡年鉴》和《寂静的春天》,哪一部不是意义超越了文学呢?

当然,对在写作中引入科学视角的认识,任何人都会有个过程,我也曾经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至今依然在探索。在生态写作中引入科学视角时,要警惕文学散、文与科普作品的分界;而且,如果你写入的科学内容并非生态科学或生态思想,那么可能成为科学散文,但却不可能是生态散文。科普作品以科普为目的,文学仅是手段;生态散文并不排除有适度的科普性,科普亦属启蒙,启蒙对民众来说任何时候都仍需要,而生态散文的写作着力点或终极目的,却是追求思想和审美效应,即“启智启美”。这就涉及将生态科学或生态思想文学化,否则难以产生“启智启美”效应。

我引入生态写作的科学视角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和科学思维。我的写作中,科学视角主要是作为认识物事的望远镜、透视镜、显微镜和解剖刀;科学视角主要是写作的手段,以能更精准地写出物事的真度、新度、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展现自然美、客观规律美和揭示哲理美,利于感悟社会、人生和展开文化批判。当然,具体写作中也可能有部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会被直接化为文字的“骨肉”,这种情况在《敬畏》中亦有。只是,此类“骨肉”已然经过作者思考火刀的敲击,有了体温。

我喜欢以情感和思想将整体的科学知识融解、分解,与文学性融合后星散于一篇作品的多处,这类似于让阳光透过三棱镜而散炫出七彩色光。我不喜欢将科学知识似大山一般太集中地堆积。凡是思考得到火候的科学元素,情感的发酵也会被为成熟,引发情感与思想的互动互激现象,联想和想象纷至沓来,这表明科学性和文学性已深度融合。

科学视角可成为作家忧患的推进器、思想的新发地和文化批判的起跑线。每一位想有所作为的作家,都会将作品作为艺术品来经营,这体现了作家的职业素养,引入科学视角,以求散文蕴含更多维、更丰厚的美学效应,并非只是作家由于美学上的考虑,在当今这时代,也是作家尊重读者的修行,对我,也是个性文体风格建构的一个举批。

(节选自李景平《生态文学的审美与科学精神的审视——杨文丰访谈录》)

材料二:

生态散文与其他跨学科的文学创作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在恪守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同时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虽然生态散文与生态学存在某种同构的关系,但是它不能违背文学的审美创造规律,它要求作家必须把自己对自然生态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态问题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转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话语。真正的生态散文,既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它应该具备“一种美质和独立的品格”,即诗性。

纵观生态散文的经典作品,它们的共性之一就是文本中都蕴含着诗性。以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为例,这部记录着他的生态实践的作品就充满了科学的事实和诗一般的描述,令读者深有感触的不仅是利奥波德与自然同步的描述手法,还有他充盈着生命力的想象以及深蕴于文字中的哲理。身为生态学家的利奥波德不是完全依靠抽象的概念来建构理论,而是以充满灵性的文学语言对“土地伦理”和整体主义的生态思想进行诗性的阐释,因为他深知美的影像往往要比数字统计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沙乡年鉴》正是通过对利奥波德与家人在周末“小屋”的见闻和经历的诗意描述,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

诗性的建构对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尽管散文一直具有抒情的传统,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经世致用思维的影响下,散文主要担负的还是“载道”的功能。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兴起之初,作家们迫切希望将所见所闻如实地呈现出来,向尚未觉醒的人们发出生态示警。在这一创作动机的驱使下,作品中经常运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自然科学知识,虽然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自然生态的真实现状,并且使作品兼具宣传普及生态知识的教育职能,但也不可避免地淡化了散文应有的美感和性灵。生态散文对生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3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十二年教学经验,语文教学组长,研究并擅长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