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doc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最初充满神秘性的敬畏。《山海经》中的山神祭祀,《诗经》中“陟彼高冈”的艰辛,《周易》中“涉大川”的谨慎,便出于早期中国百姓对山之高、水之险的无限畏惧。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山中有奇花异草,川泽有珍禽异兽,既是风雨渊薮,可以物阜年丰;又有神仙栖息,让人超凡脱俗。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在生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

古代中国的度地之说,尤其注重观察山水之间的呼应关系,主张山要有远势之来,地要有近形之止,常在山水翕合处营建村落,修建居所,形成了山水形法的诸多说法,将阴阳、五行、四象、干支、节气、星宿等元素融合起来,以实用眼光来判断山水的善恶吉凶。

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格外重视灵山秀水的旖旎、重山复岭的逶迤、三山五岳的巍峨、砺带河山的气势。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概括了山水审美的基础,是千山万壑的自然风光给予的视觉震撼。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

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孔子曾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言道德体验与山水之间不约而同的冥契,正是任重而道远的君子人格写照。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山水皆在天地运化之中,人与物可以等量齐观,物与我可以冥契相通。

在物我合一的山水审美中,人与山水情理相通,山水被赋予了所有美好的期待,成为心心相印的知己,山水之美感便超越了有形之态,构建成了无形意境。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借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

材料二: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般的热情拥抱山水,也用唐诗般的浓情渲染丘壑林泉,他们敏感而多情,纵情于现实山水。青绿山水技法语言的成熟也为将这般美景描绘得绚丽多彩提供可能。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所表现的本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入蜀的窘迫经历,但却也一定要把那蜀地山水画得群峰竞秀、山花争妍。

晋唐以来观看山水的美的目光,在五代时期被注入探究自然的理性意识,及至北宋形成尚理的自然情愫。荆浩、关仝等所代表的北派山水以北方山水为原型,描绘崇山峻岭、千岩万壑的壮美气象。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以江南景色为原型,表现轻岚淡烟、平淡天真的山水意境。他们都借对自然的逼真描绘,来表现对自然带有敬意的理性思考。

元代画家在对自然的凝思中获得了内在心性的独特体验,自然情愫的表达也便成为文人逸气的抒发。这种笔墨的独立性在明清山水画家手下被进一步强化,自然山水的许多生动细节就被忽略,山水图式中的笔墨就仿佛一种对于自然的情感诉说。

中国山水的图像表达从方法到情愫完成了嬗变。然而,虽历经嬗变,“天人合一”的文化感知方式却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家的自然观照之中,他们视自然为知己,不仅身即山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