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2到3岁孩子教育知识】“乖”孩子可能存在的大隐患.pptx

【重要2到3岁孩子教育知识】“乖”孩子可能存在的大隐患.ppt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文章,本文由专业教师精心编辑,值得借鉴学习!【重要2到3岁孩子教育知识】“乖”孩子可能存在的大隐患“乖宝宝”一般是好孩子的标准。可近日有研究表明,孩子太乖了未必好,可能危害到其身心健康发展。反之,有一些小小的“叛逆”,反而容易让孩子更加独立。生活中,人们会用乖来形容一些孩子,他们容易管教,不争抢也不吵闹,让父母非常“省心”。医学心理学专家却提醒家长,对这样的“乖”孩子应多加注意,他们有可能是“退缩儿童”。这些乖孩子,虽然已经掌握语言,但经常保持缄默,不主动与人交往。与陌生人接触,会令他们惶惶不安。对他们来说,在家玩玩具、静静地看电视、看书是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类孩子有可能属于“退缩儿童”,容易产生交往困难、言语表达差、在陌生环境紧张焦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退缩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天生的神经类型较弱,适应性差;二是后天的教育方式不当。例如父母很少与他们交流、玩耍;父母性格孤僻,很少与亲戚朋友或邻居交往,使孩子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另外,受到严重心理和生理创伤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耐心,保持态度和善、亲切,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其次,要引导孩子多与外界接触,鼓励孩子开口讲话,如讲故事、念儿歌等,从家人逐渐扩大到外人。对讲话特别紧张、很难开口的孩子,家长可以买一台简易录音机,教孩子自讲、自录、自听,逐渐引导他们与家人、小朋友对话。父母应注意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果经过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文章,本文由专业教师精心编辑,值得借鉴学习!一段时间锻炼情况没有改变,孩子仍然是“喜欢坐在角落的孩子”,那么最好带他们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矫治。英国专家在最近一期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指出,久坐不动、过于安静的儿童,将来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几率大大高于活泼好动的孩子。研究显示,童年的各种游戏活动有助于抵抗疾病。伦敦大学皇家医学学校教授拉塞尔·维纳尔介绍说,从1970年开始,他们对16567名孩子实施了身体健康监控,直到他们30岁为止。结果发现,排除肥胖、心理问题和工作学习压力等原因之后,活动量较多的孩子长大后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小。安静的孩子所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头疼、轻微的淋巴结肿痛、虚弱、肌肉和关节疼,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因过于疲劳而不能参加正常的活动等,而且患病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维纳尔还提到,过于安静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心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环境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正是在摸摸这儿,碰碰那儿的活动中,儿童认识了周边的环境,学会了与人的交往,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如果他们总是安安静静地待着,不去探索外部世界,就不可能有所发现,不可能有所收获。“叛逆”是人的本能心理学家认为,小孩子确实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叛逆。叛逆的情绪既有遗传等生理因素,也有后天的原因。一般来说,女孩子比较容易倾向于“顺从”,而男孩子叛逆的表现则更明显。而且,往往聪明的、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孩子能够更早地形成叛逆倾向。事实上,其实每个人都要经历叛逆,它指向于对父母教育的评价与审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文章,本文由专业教师精心编辑,值得借鉴学习!判,从而形成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进而决定随后会采取的行动。虽然孩子最后采取的行动方式千差万别有对有错,可是这种评价和审判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叛逆行为,家长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统统“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找出叛逆的原因,对症下药,甚至有时候,还要鼓励孩子的叛逆。结语: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成才。也许从小孩子的一出生,就想着他或者她她在每一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父母的希望总是好的,然而,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小孩的心理特征和性格不同,可采取教育的方法也要因时因人而异,方式不尽相同。

文档评论(0)

138****93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