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耳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告.docVIP

放射治疗耳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放射治疗耳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1例报告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右耳前肿物反复发作1年余”于2006年2月5日入院。查体:右耳前及右颧弓上颞区皮肤可见一约3.0cm×3.0cm大小隆起区,质硬,无压痛及可凹性水肿,边界不清,见图1。右耳屏前皮肤时有骚痒,表面有破溃、色素沉着。右耳前腮腺触及约1.0cm×1.0cm大小硬结,活动,开口度正常。入院后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15.7%,嗜酸性粒细胞数1.3×109/L。彩超示:右侧颈部见数个肿大淋巴结回声。2006年2月8日在我科行肿块穿刺活检病理示:符合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表现。遂于2006年2月13日给予钴60放疗,面积10cm×19cm,肿瘤深度4cm,剂量36Gy/18F。

2结果

放疗开始1w后肿块明显变小、变软,2006年3月2日放疗中复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8.2%,3月8日放疗结束时肿块消失,见图2,复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4.97%。随后4月6日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2.97%。随访至今未发现局部复发。

图1耳前肿块图2放疗结束

3讨论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又称Kimura’s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为一种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少数伴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良性疾病,此病多见多见于亚洲中青年男性,20~50岁患者占70%,中位发病年龄32岁,男女发病比例为(3.5~6.0∶1),预后较好。病变部位以腮腺区常见(60.5%)[1],其次为颊部及颌下区(10%~20%)。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肿块特点为无痛性,与周围组织粘连,界限不清。肿块直径1~20cm(平均3cm),可互相融合成团块。早期质地较软,随病程延长逐渐变为硬韧。表面皮肤多无异常,少数有瘙痒、色素沉着等改变[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中度升高及IgE明显升高,科发病一开始即出现,或随后数月出现。文献报道[3]Kimura’s病的高频超声表现:①位于颈部的病灶呈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单发椭圆形低回声肿块,亦可为多个肿块融合的混合回声团块,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夹杂高回声及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的混合回声肿块;②病灶附近均可见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清晰或欠清晰,多无融合、囊性变、钙化等表现。但最终诊断主要依靠病理[4]。该病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明确诊断后以放射治疗为首选,复发少见,预后良好。手术治疗一般作为术前不能明确诊断而需要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时应用。国外有主张口服皮质激素,或应用细胞毒性药物(环孢素)治疗该病的报道,尽管有效,但局部复发率高,一般不作为首选[5]。放疗的机理是少量的放射线可以破坏其淋巴组织生长,使之停止分裂,抑制淋巴组织增生。一般总量为30~40Gy,5次/w,2Gy/次。由于该病多发生于面部,手术切除虽可达到根治,但对局部也是一种创伤。故常规放疗不失为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手段之一[6-7]。但其远期效果及放射治疗对局部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04.

[2]周康,郝玉书,Kmiura病[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4):253-255.

[3]韦力,梁前晖,等.Kimura’s病的高频超声表现和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152-154.

[4]纪旭,李虹.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例[J].ClinOtorhinolaryngolHeadNeckSurg(China),2011,25(7):332.

[5]罗京伟,徐国镇,高黎.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04-305.

[6]孟祥靖,李猛,郭建.手术治疗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一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0:1.

[7]刘斌,蒋凯苓,江育玲.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诊断与治疗[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04:21-23.编辑/肖慧

文档评论(0)

胜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好 才是真的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