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十分秀气基本介绍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嗜酸性粒细胞在肠道浸润出现的一些列表现,这个是弥漫性的,涉及全部胃肠道,也可以是局限在一个部位。伴有周围血象中嗜酸粒细胞升高。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在病变的组织中可见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大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约70-80%,约一半的患者有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目前认为食物过敏引起的嗜酸粒细胞胃肠炎的机制为以下几种:1.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胺接触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2.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所致。3.部分学者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体结合后,在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但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有些患者控制过敏食物后,不能缓解症状。病理改变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很广,可从口腔至直肠,其中胃部和小肠最常见,肝脏、大网膜等可同时受累。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局限型嗜酸性肉芽肿和弥漫型嗜酸性胃肠炎。局限型:以胃窦部多见,常引起幽门梗阻,肉眼可见坚实或橡皮息肉状肿物,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弥漫型:黏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表面溃疡及糜烂,受累肠壁水肿、增厚、失去光泽,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其组织学特点为: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构成的黏膜下基层水肿。2.基质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3.黏膜下血管、淋巴结、肌层、浆膜均受累,伴有溃疡。临床表现本病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根据有无食物过敏分为特发型和蛋白过敏型。1.特发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嗜酸粒细胞可以浸润黏膜层,也可以到肌层甚至达到浆膜层,病变仅在黏膜时,最常涉及的部位是胃和小肠,主要表现为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生长延迟、体重下降,消化道可以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许多患儿仅有黏膜炎症引起的吸收不良和肠道蛋白丢失而无消化道正常,约一半的病人有过敏的症状。2.蛋白过敏型: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常见的过敏食物为牛奶和大豆,主要分为过敏性胃肠炎和过敏性结肠炎,6个月内的婴儿常表现为呕吐、腹泻、生长发育迟缓,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肠道蛋白丢失,频繁的消化道出血,6个月的小儿,主要表现为贫血和水肿,蛋白过敏的结肠炎的特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便。诊断本病的诊断有时很困难,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伴随胃肠道出血、蛋白丢失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需要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检测,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此病需要与一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克罗恩病等。蛋白过敏性嗜酸性胃肠炎诊断需要依靠两个步骤,首先病人临床表现需要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炎症病变引起,其次这个炎症必须是由于特殊的食物中的抗原引起。病例肠镜:糜烂出血性结肠炎。肠壁改变符合过敏性改变。治疗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需要根据其临床类型,如食物蛋白过敏性,可以避免进食过敏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对特发型病人,可以采取激素类药物治疗,如强的松,此外,对一些病人,使用色甘酸等肥大细胞稳定剂也有一定效果,联合激素使用可以减少激素的用量。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部分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文档评论(0)

155****36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原版文件原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