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docx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4年12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民族特征。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中国绘画是线条的艺术,从甲骨、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到钟鼎铜器中的龙凤饕饕、鸟兽星云,再到楚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唐宋后的山水、花鸟画等,均是用线描方法塑造形象的。中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画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出灵动的艺术效果。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在画家的意念情致下灵动多姿,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的情趣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早在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论”,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突出了“神”“气”在绘画中的作用。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的均是此意。清代石涛有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不似似之”正是千百年来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为追求形象的逼真,采用焦点透视法,即画家站在某个固定点上,把目力所及的对象按照远近、大小、明暗,像照相机一样全部描绘出来。中国画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地“游目”作画,可将见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画面中来,这种透视的方法,叫作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画家站在近乎出世的高度,俯察游观着世间百态,并按照自己理解的景物比例,“以大观小”地绘制在纸面上,这正是运用散点透视法的结果。中国绘画或为长卷,或作立轴,因为只有横轴或立幅,才能将辽阔万里的江山悉数尽收到画面中来。

中国绘画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书画同源”的论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已将诗、书、画三者内化为一个整体,但画面上题款、书法以及铃章的运用更使绘画情趣盎然、旨意明晰。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可见题款可以增加画的内涵,阐明画外之意。题款还可以对画面的构图起到或丰富或平衡的作用。倪云林、石涛、吴昌硕等画家往往用长篇款、多处款,或古篆、或汉隶、或草书、或正楷随笔挥就。有时长行直下,画面生机盎然;有时拦住画幅的边缘,使布局紧凑;有时又补充留白,使画面平衡。所以绘画一经题款,便可以生发出无限妙意来。有人将印章喻为画面上的秤砣,朱红色的印章沉着、鲜明、热闹又带有刺激。题款下的名号章能够唤醒全画的精神,起首章、压角章也可以使画面错落有致、稳正平衡,与墨彩相映成趣。

(摘编自袁志正《中国画名作鉴赏》,新华出版社)

材料二:

作画形易而神难的画论开启于宋朝的文人,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论画和参与绘画的风气极盛,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也奠定了后来文人绘画理论的基础。而且,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地位,更直接地带来了主流绘画审美由物向心的转向。

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对画的赏析上强调萧条淡泊。他认为作画也应该突出画者的意致和心绪的表达。《欧阳文忠公文集·鉴画》中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沈括则从鉴赏批评角度出发,提出了“书画以神会”的理论。他认为书画的精妙之处,于神而不于形,鉴赏首重神韵,而不是形似。文人大学士苏轼是又一位在绘画上的重神似论者,更要求绘画具有文学趣味。他认为品评绘画如果只着眼于形似,其见解就如同孩子一般的无知幼稚。同理于写诗,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的层面上,那也一定不会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所以就有了他最为著名的论画不求形似之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我们可以得出,神似是文学和绘画相通的共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