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寿州窑的文献记述2-2《中国的瓷器》+《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陶瓷》+《安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古陶瓷》-录课教案.pptx

关于寿州窑的文献记述2-2《中国的瓷器》+《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陶瓷》+《安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古陶瓷》-录课教案.pptx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陶瓷工艺概论│;《中国的瓷器》,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

1983年7月修订版第一次印刷,第120、121页;《中国的瓷器》,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研究所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

1983年7月修订版第一次印刷,第120、121页。

[唐]陆羽《茶经》中除提到越州、邢州外,还提到鼎州、婺州、岳州、寿州和洪州。据文献记载,鼎州窑在今陕西省径阳县境内,但至今还未发现确切窑址。婺州窑,唐代窑址在浙江省金华县东南的上塘西、石楠塘、南街和汉灶窑等四处,当时是六大青瓷产地,出土物除青釉外,还有黑褐釉,遗物有碗、注子、钵及罐等器。岳州窑的窑址据湖南省文管会调查,认为湘阴县的铁角咀窑头山很可能就是岳州窑窑址。唐武德初改天下诸郡为州,湘阴隶匣钵,这是制瓷工艺中一大革新,匣钵的使用对后世瓷器质量的提高有重大意义。;寿州窑,窑址分布在今安徽省淮南市高塘湖东岸的李咀子、管家咀、马家岗、上窑镇、余家沟及外窑等地,以管家咀烧造时代最早,可以上溯到隋代。出土器物有四系弦纹瓶、高足盘、碗、注子和枕等,器物均施黄釉,与陆羽所说“寿州瓷黄”相合。有的器身有贴花划花装饰,碗与注子均为平底,注子多方形短流,枕多小长方形,显然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余家沟窑与《茶经》所记相同,证实了唐代寿州窑就在这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1984年第1版第638页。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1984年第1版第638页。

(4)安徽淮南市的寿州窑。

窑址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幸福公社,距寿县县城约40公里,窑址延续约4公里。寿州窑窑床呈圆形,早在六朝时即烧青瓷,隋唐时盛烧。除青釉外,主要以氧化焰烧制黄釉瓷、搅釉瓷等。

窑具有匣钵,器物胎色呈白、绛红、灰白、青灰等,质粗细不一。器形有碗、杯、钵、注子等日用器及炉、枕、玩具等。

在安徽省萧县、浙江东阳、广东潮安等地也发现生产黄釉瓷的唐代窑址,有的可能是受寿州窑影响或仿制的。;《中国陶瓷》,

主编:冯先铭,编撰者:安金槐、朱伯谦、李辉柄、冯先铭、阎玉章、汪庆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11月第1版,第340~341页。;《中国陶瓷》,

主编:冯先铭,编撰者:安金槐、朱伯谦、李辉柄、冯先铭、阎玉章、汪庆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11月第1版,第340~341页。

7.安徽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今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遗址散布在镇的南郊和北郊、高塘湖和窑河的东岸、老鸪山的西麓,上起管家咀,下至外窑,长约4公里,其中以余家沟窑址最为集中。以管家咀窑址的时代最早,从窑址分布与年代的早晚,可以了解到烧瓷是从北而南扩张的。镇北的管家咀以烧青瓷为主,器物具有明显的隋代特征,余家沟以烧黄色釉瓷器为主,与陆羽《茶经》的“寿州瓷黄”的记载正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断,余家沟瓷窑就是唐代著名的寿州窑。;唐代寿州窑烧制的器物以黄釉为主,釉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以及铁褐釉等,釉层厚薄浓淡不匀。胎有粗、细两类,胎色近白色或白中微带红和绛红等色调。一般器物均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罩釉入窑烧制而成。器类有碗、钵、杯、注子等,以碗最多。碗敞口、深腹、厚唇、平足,足底微向内凹,碗内施满釉,碗外仅施至腹下,底足全部露胎。另一种碗,浅腹、器壁微曲,胎质较粗。杯为小口、直壁、深腹、平底;器内施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胎灰色较粗。钵为敛口、深腹、平足;器内外施釉,外部釉不到底,足全部露胎;胎青灰色较粗。注子为喇叭口、长颈、溜肩、平底;颈与肩部一侧贴带状柄,另一侧贴多棱形短流,器内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底部露胎。;寿州窑的窑具有匣钵、各种支托及三岔、四岔支钉等。匣钵直腹、厚壁、平底。腹中部穿一圆孔,质地粗糙。支托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三岔支钉呈120°度交角,四岔直角十字交叉。从这些容具与实物对照起来看,寿州窑基本上是采用叠烧方法,一部分器物虽已使用匣钵,但匣钵高度超过碗高度一倍以上,可能仍是一匣多器,用三岔支钉叠烧,粗器则直接在窑内明窑叠烧。寿州窑瓷器的最大特点是瓷黄,说明它在氧化焰中烧成,由于氧化程度不同,釉的呈色不稳定,有深浅、浓淡不同的黄色。遗址堆积中有大量已涂化妆土而未施釉的半成品,说明寿州窑瓷器有一部分是经过素烧,然后施釉再烧而成的。寿州窑瓷器的胎、釉都比较粗糙,但普遍使用化妆土,并在未施釉以前先经过素烧提高了它的质量。遗址中由于未发现有晚于唐代的遗物,说明寿州窑的烧瓷终于唐。;上窑镇水路交通方便,木帆船可以经窑河通往淮河,寿州窑瓷器就依这条水路运销沿淮各地。在沿淮工程中,上自河南的东部,东至苏北,中经皖北,长达数百里的工地上,都有唐代黄釉瓷器的出土,其中可能一大部分应是寿州窑的产品。;《安徽科学技术史稿》,

张秉伦、吴孝铣、高有德

文档评论(0)

方世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105013000012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