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患者护理.pptx

临终患者护理.ppt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终患者护理汇报人:xxx20xx-03-21目录临终关怀概述临终患者心理与生理变化临终患者疼痛管理临终患者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临终患者皮肤护理与压疮预防临终患者家属沟通与支持01临终关怀概述临终关怀定义与目的定义临终关怀,现称为安宁疗护,是一种针对终末期患者的特殊医疗护理服务。它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全面照料和人文关怀。目的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同时,它也关注家属的需求和感受,为家属提供支持和安慰,以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观者安顺的目的。临终关怀发展历程起源01临终关怀起源于欧美等国家,最初是为了满足终末期患者在家中得到良好照护的需求。发展0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增加,临终关怀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中国内地的发展03中国内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临终关怀理念,并逐渐在医疗机构和社区中推广实施。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zheng策文件,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临终关怀重要性提高生命质量支持家属通过控制疼痛和不适症状,临终关怀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临终关怀不仅关注患者本身,也重视家属的需求和感受,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哀伤辅导等服务。维护尊严节约医疗资源通过提供合理的医疗照护方案,临终关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和浪费,节约医疗资源。临终关怀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维护尊严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02临终患者心理与生理变化心理变化阶段及特点接受期在经历了上述阶段后,患者会逐渐接受现实,内心恢复平静,准备迎接生命的终结。忧郁期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忧郁和悲伤情绪,感到无助和绝望。协议期愤怒期患者开始接受现实,并寻求与医护人员或家属达成某些协议,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或护理。否认期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会对周围人产生愤怒和怨恨,甚至无理取闹。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内心会经历震惊、恐惧、愤怒等情绪。生理变化及应对措施呼吸困难疼痛临终患者常伴有疼痛,医护人员应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医护人员应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护理措施。谵妄循环衰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医护人员应给予安抚和镇静治疗。临终患者可能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失常等,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家属心理支持与辅导提供情感支持鼓励表达情感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安慰。家属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减轻心理压力。帮助面对现实提供心理辅导家属应帮助患者逐渐接受现实,正确面对死亡。如有需要,家属可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以更好地应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03临终患者疼痛管理疼痛评估方法与工具疼痛评估方法包括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和生理指标法等,用于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帮助医护人员量化患者的疼痛感受。药物治疗策略及注意事项药物治疗策略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并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注意事项遵循三阶梯镇痛原则,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010203心理干预物理治疗替代疗法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疼痛阈值。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如音乐疗法、芳香疗法、冥想等,可帮助患者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受。04临终患者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营养需求评估及目标设定评估患者营养状况通过体重、体质指数、血液生化指标等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确定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设定营养支持目标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预期生存时间和营养需求,设定合理的营养支持目标,如维持或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预防或减轻营养不良相关并发症等。饮食调整原则与建议个性化饮食调整易消化食物为主根据患者的口味、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鸡蛋羹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建议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以减轻胃肠负担,增加营养摄入量。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选择肠内营养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肠内营养支持方式,通过口服或管饲提供营养物质。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有利于维护肠道功能。肠外营养对于无法进食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通过静脉输注提供营养物质。肠外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繁华专业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繁华专业文档,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