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叶花果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pptx

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叶花果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pptx

  1. 1、本文档共1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毒病概述;;叶、花、果病害—病毒病;1.花叶斑驳和碎锦;斑驳(界限不明显);郁金香碎锦病;2.褪绿和黄化;3.条斑;4.皱缩、卷叶、蕨叶;5.丛生、矮化;植物病毒个体比细菌更小,必须在活的寄主细胞内生活,专化性强,受害植株常全株带毒。主要通过蚜虫、叶蝉等刺吸口器的害虫传播,汁液摩擦及人的操作活动都可以传播。;(1)选用无毒材料:严格挑选无毒繁殖材料,如块根、块茎、种子、幼苗、插条、接穗、砧木等,以减少传染来源。;叶、花、果病害—病毒病;2.园林技术防治;(4)注意无毒操作。在田间日常管理中,如摘心、掰芽、整枝等过程中,要用3%~5%的磷酸三钠或热肥皂水对手和工具进行消毒。;(1)温汤浸种。50~55℃温汤液浸种10~15分钟,无性繁殖材料在高温条件下搁置一定时间,均可收到治疗效果。

(2)纱网阻隔:在温室及各种塑料拱棚内,可采用40~60目的纱网覆罩,不仅隔绝蚜虫、叶蝉、粉虱、蓟马、斑潜蝇等害虫的危害,还能有效地减轻病毒病侵染。;(1)防治传毒昆虫。鳞茎贮藏期如发现郁金香圆尾蚜活动,或田间发现其它蚜虫,应及时喷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定期喷施吡虫啉等杀虫剂,防止昆虫传播病毒。;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初期叶片上斑驳颜色较浅,呈淡黄色或白色。以叶片出现深黄色斑驳,色彩鲜艳。斑驳的形状大小不等,边缘极其明显。;(一)症状识别;(二)病原识别;美人蕉花叶病;发病严重时心叶畸形、内卷呈喇叭筒状,花穗抽不出或很短小,其上花少、花小;植株显著矮化。;叶、花、果病害—病毒病;美人蕉花叶病;(三)发病规律;叶、花、果病害—病毒病;一串红病毒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及花冠。叶片上产生淡绿色或灰白色的条斑,有时形成花叶。;叶、花、果病害—病毒病;叶、花、果病害—病毒病;叶、花、果病害—病毒病;叶、花、果病害—病毒病;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目录;仙客来灰霉病;叶柄、花梗、花受害时,发生水渍状腐烂、软化并变为褐色。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均可出现灰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花器腐烂,霉层密布。;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

有性阶段:为子囊菌??门,富氏葡萄孢盘菌。;(三)发病规律;叶、花、果病害—灰霉病;叶、花、果病害—灰霉病;四季海棠灰霉病;芍药灰霉病;常见园林植物软腐病;;兰花细菌性软腐病;(一)症状识别;(一)症状识别;(一)症状识别;假鳞茎发病后,迅速变黑、腐烂,有恶臭味。;引起软腐病的细菌为欧氏杆菌,菌体短杆状,大多周生多根鞭毛。革兰氏阴性。弱寄生,从伤口侵入,引起组织腐烂。;(三)发病规律;其他常见园林植物软腐病;叶、花、果病害—软腐病;常见园林植物炭疽病;;兰花炭疽病;病斑多始见于叶尖和叶缘。;叶面:初为浅褐色、凹陷小点,周围组织浅黄色。;叶尖受害出现黑褐色或浅灰色的枯斑,并着生许多小黑点,有的聚生成若干横向走带,呈波浪状(刺盘孢病菌),有的散生(盘长孢病菌)。后期严重时病斑联合成片,致使叶段或整叶枯死。;1-生理性焦尖

2-褐斑病

3-炭疽病

4-枯尖病

5-叶枯病

6-黑斑病;(二)病原识别;(三)发病规律;梅花炭疽病;梅花炭疽病;叶片上初产褐色圆形至椭圆形小斑,后逐渐扩大,直径达3~7mm。

病斑上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可形成穿孔,病叶极易脱落。;(二)病原识别;(三)发病规律;金叶女贞炭疽病;其他常见园林植物炭疽病;其他常见园林植物炭疽病;玉兰炭疽病;倒挂金钟炭疽病;叶、花、果病害—炭疽病;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目录;大叶黄杨褐斑病;后期扩展成直径2~10mm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

病斑中央浅灰色或深灰色,边缘褐色较宽、隆起,外有浅色黄晕。;有的病斑中央浅褐色,边缘紫褐色至黑褐色。

有时病斑上可观察到2~3条轮纹,密生暗绿色小霉点。;叶背面病斑中央浅灰色至浅褐色,并着生许多绿色小霉点。;(一)症状识别;大叶黄杨褐斑病是由坏损尾孢菌侵染所致,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越冬场所:病菌在病部落叶上越冬;

传播途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可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7月为侵染盛期,8~9月为发病盛期,至11月病害基本停止蔓延。风雨多的年份发病早且重。;(四)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感病初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可用药剂有: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50%砷?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效果好。;;桂花叶枯病;多见于叶尖和叶缘。初为淡褐色小点,后渐扩大为不规则的大型斑块,病斑联合后可达叶片面积一半以上。;后期病斑呈灰褐色,边缘色深,稍隆起,散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干枯易碎,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霸状态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加油吧,少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