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

答:1)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种类型,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2丙肝的潜伏期平均为2周至6个月,平均为40日)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

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 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

疸型肝炎。

⑵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 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

炎。⑶重型肝炎:2000年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给出的定义如下:

①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②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 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

水型。

③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或无肝病史及无 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

(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并发生重型肝炎的表现

粪—口途径,血液,体液,母婴垂直传播

甲型、戊型肝炎按消化道疾病的隔离措施,如加强水源管理、保护水源、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注意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

习惯等,目前还有甲肝疫苗可用于预防甲肝;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按血液传播性疾病来预防,如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

毒及性接触时使用安全套。此外目前已有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个体间的传染(包括阻断母婴传播),但丙型肝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问世。乙型

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 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于阻断母婴传播时还需于

婴儿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 12h)在不同部位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IU。

9,试述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一)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和剂型及给药途径

由于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亦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药动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妨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②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影响药物代谢(加速药物代谢、减慢药物代谢);④影响药物排泄。

药效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增敏作用);

②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减弱。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3.反复用药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resistance)。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二)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