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三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docx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2页,共6页

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命、审题:南昌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2.下表为公元2—146年登记的人口(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

时期

年份(公元)

户数

口数

前汉

2

12,366,470

57,671,400

后汉

57

4,279,634

21,007,820

105

9,237,112

53,256,229

146

9,348,227

47,566,772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D.税收只以户为单位

3.韩愈认为,佛道教人超凡脱俗,使人心没有国家、没有君主、没有父亲。他主张拆毁寺观,僧道还俗,烧毁佛道典籍,勿使传习。这一认识

A.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B.离散了三教之间的关系

C.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现状D.导致佛道思想走向衰落

4.监察官员由开始泛泛地“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者举之”,逐步发展到“纠举百僚,推鞫狱讼”,甚至不但察举各级官吏违法乱纪事件,还受诏参与司法审判、监军、监财、监试等。这反映了监察制度

A.功能增强和职责范围的扩大B.消除了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

C.导致官僚阶层相互倾轧加剧D.在百官之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5.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对地主而言,定额租比分成租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在《康雍乾时期休宁黄氏公堂租簿》《嘉道实际祁门廖姓租簿》等史料中,记录了近180年中89宗租田的情况,全部为定额租。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A.徽州人地矛盾较为突出B.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政府鼓励租佃关系发展D.定额租制利于缓和冲突

6.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即行开始科举考试,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对投考者的资格、背景基本无限制;但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这表明其目的是

A.选拔传统的治国人才B.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C.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D.促进中外思想融合

7.梁启超指出,共产主义和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处于“同一立脚点”;在孙中山看来,“共产主义在外国只有言论,还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无政府主义者也把大同思想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实质和精髓。这些认识客观上

A.确立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途径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为国民大革命提供思想基础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1945年8月解放烟台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迅速将过去被敌伪吞并的企业发还原主,鼓励他们努力经营。烟台全市原有57家织布厂,到1945年12月已有45家复工生产,28家铁工厂也全部复工。这说明在解放区

A.发展经济取代了阶级斗争B.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飞快D.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 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 D.适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0.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安排了“五五”计划。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202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上变化反映了

A.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B.经济结构调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