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里的文化.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浅谈京剧里的文化

浅谈京剧里的文化篇1

京剧单人趟马

在传统京剧中,有很多独特的马文化很好玩味,值得梳理赏析。

“(西皮慢板)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提起了此马来头大,兵部堂黄大人相赠与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还你的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摇板)但不知此马落在谁家?”可以说这是上世纪30年月的“流行歌曲”。这也是谭派名剧《秦琼卖马》的核心唱段。

京剧里还有许多宝马良驹。京剧里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的传奇故事《红鬃烈马》特地有一折《闹窑降马》,薛平贵唱“(西皮原板)夫妻们寒窑受尽了熬煎。自从降了红鬃战,唐王驾前去讨官。”京剧界一般认为剧中薛平贵暗指石敬瑭,而红鬃烈马则暗指汗血宝马。

熊明霞金喜全《棋盘山》剧照

侯喜瑞代表作《盗御马》又名《坐寨盗马》,其中的御马就是清帝赏赐梁九章行围射猎的“日月追风千里驹”,这也是京剧里唯一的御马戏。此剧对马的装扮作了细致地唱述:“(二黄散板)御马到手精神爽,金鞍玉辔黄丝缰。左右镶衬赤金镫,项下的提胸对成双”。

京剧《火焰驹》又名《宝马圆情》,火焰驹是一种西夏名马,“(白)此马名曰火焰驹,日行千里,小人日夜兼程,何愁不能按期归来。”“(唱)跨下了火焰驹四蹄生火,正奔驰又只见星稀月落。加一鞭且从那草坡越过,惊动了林中鸟梦里南柯。”

京剧里还有许多以马为名的戏:汪笑侬《马前泼水》、谭鑫培《马跳潭溪》、袁世海《马春游苗》和折子戏《挡马》。这些戏目都使用了京剧的重要程式马趟子(趟马),用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表现骑马飞跑和马不停蹄等情景,是京剧最重要的做功。男趟马中有跨蹬上马、调转马头、马腾前蹄、抱鞭勒缰、纵马飞奔、背鞭策马、飞越天堑等。女趟马中有观路择行、取道前奔、駃騠越壑、艰渡沼泽、极目远望、马失前蹄、裁鞭催行等。

京剧趟马还分为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也有八人或十三人的趟马(马舞)。如《盗御马》中窦尔墩单人趟马;《杨排风》中杨排风与孟良的双人趟马;《追韩信》中韩信、萧何和夏侯婴三人在相互追逐趟马;《大溪皇庄》中蔡金花等四人趟马;《昭君出塞》中番邦兵将集体趟马。

京剧道具中最重要的马鞭也颇有讲究。文士用硬杆三缕穗子的马鞭,武戏多用软杆五缕穗子的马鞭。并以马鞭颜色代指马匹,有红黄白黑粉等色。如《红鬃烈马》的红鬃战马,《罗成》的白龙马,《卖马》的黄骠马,《霸王别姬》的乌骓马,《穆桂英挂帅》的桃花马。

马鞭作为道具也体现了敏捷性和时代性。马鞭应与演员的服装颜色全都,但也有例外。如白衣吕布和绿衣关羽骑赤兔马,用红马鞭;白衣黄忠和黑衣秦琼骑黄骠马,用黄马鞭。现代戏《草原英雄小姐妹》使用改良的马鞭,在鞭梢上扎束着一团红缨,在灯光下翻滚,呈现牧民们跳动的火热的心。

京剧里的马文化还体现在许多地方,流派里的“南麒、北马、关东唐”,北马是指马连良。角色里的马童,并不是儿童而是“武丑”或“武生”应工的马夫。京剧术语里的马词又称“码词”和“抹词”,指演出时有意少唱和少念;而马前是说加快演出速度,马后则是相反。这些都是京剧演出时不顾戏剧完整性和严厉?性的“不正之风”。

浅谈京剧里的文化篇2

大传统与小传统

京戏无论在表演体系上或在道德观念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艺术的固有特征。讨论中国文化传统经过了怎样的渠道走进民间社会,甚至深化到穷乡僻壤,是很多不识字的乡民也蒙受它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思想自然是直接表现在儒释道墨法那些思想家的著作里,而讨论文化传统的学者也多半只探讨这些思想家的典籍。但是能阅读这些著作的人毕竟有多少?大多数从来没有读过这些著作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它的影响呢?比如,我小时在偏远的乡间曾见到不少贞节牌坊,那些殉节的妇女大多并不识字,她们从那里得到儒家传统的贞节观念并以它作为自己坚决不移的信念呢?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文化传统问题的思索。我认为人类学者所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理论对于解决上述那些问题是很有关心的。大传统和小传统这一说法是五十年月芝加哥高校人类学教授芮斐德(RobertRedfield)首先提出来的。台湾李亦园教授是讨论人类文化学的,对此曾有专文介绍。据他说,所谓大传统是指上层士绅、学问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或宗教家反省深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refinedculture)与此相对所谓小传统,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殊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精英文化与生活文化也可称作高层文化与低层文化(highandlowculture)。芮氏所用的后一称谓与我们过去所说的雅文化与俗文化,以及今日所说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是比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