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雅安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doc

2024年四川省雅安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4年四川省雅安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点和中心的伦理型政治哲学,其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相融相通的。伦理型政治即王道政治,其特点是任德不任力,强调以德服人,以仁、礼治天下。这种伦理本位的政治思想产生于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中国从夏、殷到周,治国理念也从重刑罚、轻仁德逐步向轻刑罚、重仁德发展。如《礼记?表记》所指出的,“夏道尊命”;“殷人尊神”,教人尊崇神灵而相对轻视礼乐,教人以礼,导人以德。周代社会文明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文理性精神,统治者尤为重视以德治国。

最早系统地将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是孔子。孔子深入总结夏、殷、周三代的治国思想和经验,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论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就自然可以远者来近者亲,受到全天下的拥护。孔子还将施政的过程与统治者的德行修养完全结合起来。其曰:“其身正;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只有具备了仁德,贯彻忠怒之道,才会受到民众的诚心拥戴。

到了孟子,则为仁政找到了自然善的人性依据,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天然性善,“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而能否真正贯彻仁政就是国家政权存亡兴衰的根本,因此,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儒家发展到战国后期的荀子,关于天下统一与秩序重建的思路则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荀子援法入礼,强调“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治之经,主张治国之道在于礼法并用,以礼为“治之始”,兼采儒法两家。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决定了他对先秦儒家思孟一派强调人之善性发掘的理想化思路的扬弃。他基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认识而融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并以之消解律法制约对人的情感与道德的漠视。因此,可以说是作了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总结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及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体说来,但人(民)本主义、实用理性、政德与私德的统一仍是它一以贯之的理论特征。

(摘编自《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以伦理为本位,其产生离不开人类主体意识和民本观念的觉醒。

B.先秦时期社会的人文理性精神很强,各诸侯国统治者都具有仁德意识,重视以德治国。

C.孟子主张从人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入手,将儒家伦理政治内化为人心的自觉选择。

D.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强调仁德在君王为政方面的作用,他们认为政德与私德是统一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再按时间顺序介绍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衍变史。

B.文章引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就能不令而行。

C.文章引用“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为儒家援法入礼提供依据。

D.文章把孔子、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进行相互对比,赞扬荀子将伦理型政治思想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统治者没有仁德之心,就没有资格为政

B.荀子认为先秦儒家思孟一派关于天下统一与秩序重建的思路太理想化,不实用。

C.荀子“礼法并用”的思想认为只要用“礼”就能消解“法”对人的情感与道德的漠视。

D.研究先秦儒家的伦理型政治思想,有助于理解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思想和形态。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前,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生产、医疗健康、金融投资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颠覆性但又远未成熟的技术,人工智能在带来高效生产与便利生活的同时,且已引发不少伦理冲突与法律问题。

人工智能存在技术伦理风险。

首先是设计风险。设计是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设计者的主体价值通过设计被嵌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之中。倘若人工智能设计者在设计之初,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之中

其次是算法风险。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具备深度学习特性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运行过程中自主调整操作参数和规则,形成“算法黑箱”,从而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及监督权,造成传统监管的失效。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在不易察觉或证明的情况下,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造成不公平竞争。

还有数据安全风险。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海量的个人数据被采集、挖掘、利用,尤其是涉及个人生物体征、健康、家庭、出行等的敏感信息。公民的隐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除了技术伦理风险,人工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