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docx

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开国大典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和自豪,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掌握与运用。

(二)难点

1.对课文中描写的场面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课文中特殊句式和优美句子的赏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在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图片,包括天安门广场的盛况、毛主席宣布成立的场景等,通过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问互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这一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背景介绍

(1)简述历史:简要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一天的重大意义。

(2)情感铺垫:强调这一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铺垫基础。

3.课文导入

(1)朗读课文:选取课文中描述开国大典的片段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发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式,如“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3)情境创设:通过模拟开国大典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比如模拟群众的欢呼声、毛主席宣读公告的情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情感体验。

(二)新课呈现

1.课文朗读与生字新词强调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齐读,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纠正学生的发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读出“政”、“宾”等生字词。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学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以此来检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生字新词的深入解析

接着,教师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详细讲解。以“政”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行政”、“政策”等词的含义,并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词汇的应用场景。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宾”字,教授“宾馆”、“外宾”等词汇,并让学生造句,以此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3.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

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再现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模拟“开国大典”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毛主席、群众、外宾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氛围。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文理解

1.课文结构分析

(1)导入部分:从1949年10月1日的背景介绍开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

(2)发展部分:通过描述天安门广场的布局和群众的入场,让学生感受典礼的盛大和人民的期待。

(3)高潮部分:重点讲解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的激动心情。

(4)结局部分:以群众游行和礼花结束,让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时刻对中国人民的意义。

2.重要场景与人物探讨

(1)天安门广场的描述: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对天安门广场的描写,讨论其象征意义。

(2)毛泽东主席的形象:分析毛泽东主席在典礼中的角色和作用,让学生理解领袖在国家成立中的重要性。

(3)群众的情感表达:通过“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句子,探讨群众的情感和对新中国的期待。

3.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1)排比句的使用:指出文中如“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等排比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和强调效果。

(2)比喻手法的赏析:分析“排山倒海的掌声”等比喻,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爱国情感的培养:通过讨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民族自豪感的强化:引导学生从群众的欢呼和游行中体会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5.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1)关键句子的解读:挑选文中的关键句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分析其深层含义。

(2)情感体验的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时的感受,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认识和思考。

(3)实际应用的拓展:设计相关写作或口语表达任务,如“假如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经验相结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四)深入探究

1.课文情感体验

(1)通过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0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