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VIP

3 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学习重点】

通过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可以更好地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深层意义。因此,将这两者作为学习重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学习难点】

学生对诗歌有深入的鉴赏能力和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感知可能是一个挑战,因此将其作为学习难点,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月夜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重点)

2.把握意象内涵,掌握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

3.体会诗中蕴含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强大的人格。(重点)

一、导入新课

在一个寂静的冬夜,月光如水洒落大地,沈尹默先生笔下的《月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展现了月夜的静谧与深邃,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的向往。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诗意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力量,开始我们的诗歌之旅吧!

二、朗读明确目标

三、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沈尹默,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四、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期,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五、文体知识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新诗形式主要有: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新诗特点:

1.形式比较自由,可分行排列,没有格律限制;

2.强调意象的使用,重视技巧的表现;

3.不强调押韵,只注重口语、音韵的自然;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

六、朗读诗歌

过渡:

现在,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共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体会那份由内心深处涌起的宁静与力量。

(一)试着朗读诗歌,划出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二)看视频,听读诗歌。

六、品味意境

过渡:

当我们沉浸于沈尹默的《月夜》时,不禁为诗中那静谧而深沉的夜色所打动。此刻,让我们一同跨越时空的界限,追随诗人的笔触,感受那月下的静谧与思索,品味这份独特的意境之美。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暗示五四运动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环境是萧森的。

3.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

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七、把握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重点)

2.品味关键词句,把握诗句的含义。(难点)

3.感受诗人与萧红之间深挚的友情。(重点)

一、人物介绍萧红

萧红,原名张秀环,后改名张廼(nǎi)莹,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在1932年结识萧军,并于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她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她东渡日本,创作了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篇组诗《砂粒》等作品。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的生命旅程并不顺利。她在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尽管她的生命短暂,但她的作品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咸老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爱好分享,希望自己走过的弯路,别人不再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