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VIP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导学案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整体感知,理解语句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中景、物、情的关系,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

?1.了解作者—冯至(1905—1993)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先后出版《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诗作,影响甚大。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2.了解背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冯至《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3.题目解说

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4.读准字音。

采撷(xié)赭色(zhě)靛蓝(diàn)悚然(sǒnɡ)

嗥叫(háo)飓风(jù)麂子(jǐ)孑然一身(jié)

5.通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

6.请你将全文浓缩,改写成一首现代诗。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14行。(三栏纸上)

探究案

任务一课文内容阅读检测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侧重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文章开头描写的“这座山林”是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近似于世外桃源。

B.文中一棵小小的鼠麹草、一些彩菌都承载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也会引发读者思考与生存意义有关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

C.“风雨如晦的时刻”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年代,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D.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2.下列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七段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

B.本文虽然是散文,但是风格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饱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C.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

D.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3.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运用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

B.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运用对比,句式短小精练,对称整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C.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D.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运用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