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二章秦汉文学
2.1.1谏逐客书
1.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在《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中,王羲之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1.排比
排比是指将一系列具有相似语法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相互并列,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在《谏逐客书》中,王羲之对于逐客这一事件进行了排比,如“夏侯、轻车、利溪……丁、墨池”等,把不同类别的人名地名并列起来,彰显出了逐客事件的严重性和不公,同时也强调了逐客事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增强了作者的表达力。
2.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看似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对比来抓住读者的想象力和注意力。在《谏逐客书》中,王羲之使用“钩玄法、巧笑倩”等词,将逐客事件比喻为鱼钩,显示出逐客事件对各方的吸引和危险,也表现出对逐客事件的深刻洞察,强化文中观点和语言的形象化。
3.对仗
对仗是指文句中语言结构相似的两个部分相对、呼应、平衡。在《谏逐客书》中,王羲之使用了对仗语句,如“楚、汉之难,授、受之间”等,把两个相似的元素放在句子的两端,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呼应,达到把注意力集中在短句的目的,同时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综上所述,拥有排比、比喻、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谏逐客书》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实现了言之有物,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2.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历史事实,并说说自己的观点,要求言之有据。
除了《谏逐客书》这封著名的劝谏书外,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与之相关的事实。以下是其中几个:
1.荀悦为晋朝的宰相,被称为晋朝第一相。
2.晋朝时期,地位显赫的名士往往会被执政者聘请为官,陶渊明就曾是淮南王的客人和常侍。
3.陶渊明在《谏逐客书》中批评了贪官污吏以及官吏为富不仁的现象,呼吁荀悦改革作风。
4.《谏逐客书》存在多个版本,有些版本中存在不同的篇幅和内容。
个人观点:《谏逐客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它反映了当时晋朝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现状。这封劝谏书充分证明了陶渊明的博学和清高,而荀悦的态度更加展示了一个开明的统治者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劝谏文献,它们都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历史有极大的帮助。
2.1.2过秦论(上篇)
1.文中罗列了大量历史人物,请查阅相关资料,说出其中三位人物的典型事迹。
《过秦论》上篇是韩非子写给齐王的一篇劝说文章,主要分析了秦国兴起的原因和背后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因素。下面是三位在《过秦论》中被提到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
1.孟尝君: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常被称为“齐国之珍”。他擅长谋略,为齐国多次出谋划策。孟尝君能屈能伸,曾因自己的功绩被齐王封为侯爵,而后又因有违心意的命令而选择下狱。后来,他与秦嬴政接触,主动请求为秦国效力,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重要的协助。
2.荀子:春秋时期齐国名士,被誉为“文子”。荀子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思想贡献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理学”创始人之一。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们天生都是自私自利的,需要通过进行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实现社会和谐。
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人,是一位出色的谋士和外交家。晏婴曾经多次出使魏国和楚国,帮助齐国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过秦论》中,韩非子多次引用了晏婴的言行,以说明谋略、智慧对于政治和战争的重要性。
个人观点:《过秦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学文献,涉及范围广泛,论述深入。其中提到的人物,不仅在当时的历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和影响,而且对后来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事迹与思想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
2.文中为了论证作者的观点,多次使用精彩的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在《过秦论》上篇中,为了论证作者的观点,韩非子多次使用了精彩的对比手法,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对比“小国”与“大国”:作者通过对比小国与大国的不同命运和历史走向,阐述了弱小国家难以抵抗强大国家的侵略,只有通过自强不息才有实现国家繁荣和民众幸福的可能。
2.对比“暴力”与“仁义”:作者对比了暴力与仁义不同的治国方式,指出通过暴力强制统一虽然能够快速实现国家统一,但其带来的后果长期而言极为危险。相反,通过仁爱、信义和礼制来治国则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3.对比“法治”与“提拔贤能”:作者通过对比法治和提拔贤能来治理国家的不同方式,强调了法治和吸纳贤能是一国治理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仅依靠法治和吸收贤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真正稳定和发展。
通过使用对比手法,作者更加突显了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对比的手段,使得文章中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此外,对比还有利于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具体环境中。
3.请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