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译文及鉴赏
目录
contents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原文解读与翻译
诗词鉴赏与审美体验
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比较阅读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宋代著名词人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洛阳人。他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与苏轼、辛弃疾等人齐名。
文学成就
朱敦儒的诗词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他的词作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仕途经历
朱敦儒曾历任官职,包括秘书省正字、兵部郎中、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然而他性格刚直,不阿谀奉承,因此多次被贬谪。
社会背景
朱敦儒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时代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逐渐走向成熟。朱敦儒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当时词作的高峰水平。
朱敦儒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豪放洒脱。他的词作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象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生动流畅,意境深远。
诗词风格
朱敦儒的词作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边塞征战、爱情相思等。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题材特点
02
原文解读与翻译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是朱敦儒的一首词,全文如下:“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原文呈现
在这首词中,“摇首出红尘”指的是诗人超脱世俗的决心,“醒醉更无时节”则表达了诗人不拘泥于世俗礼节的洒脱。而“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则描绘了诗人艰苦朴素的生活和坚韧不拔的品格。最后的“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深远。
字词解释
逐句翻译:首句“摇首出红尘”可译为“我坚定地走出纷扰的世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超脱的决心。接下来的“醒醉更无时节”可译为“无论是清醒还是醉酒,我都不受世俗的束缚”,进一步体现了诗人的洒脱不羁。而“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则描绘了诗人的艰苦生活和坚韧品格,可译为“我穿着绿色的蓑衣和青色的斗笠,习惯了在风霜雪雨中前行”。最后的“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深远,可译为“晚上风停了,我悠闲地钓着鱼,新月高悬。千里之外的水天一色,我看着孤独的鸿雁在月光下忽明忽暗”。
整体把握:整首词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决心和情怀。同时,词中的自然景象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词中通过“绿蓑青笠”、“披霜冲雪”、“新月”、“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深远、孤独而又自由的意境。这种意境既体现了诗人艰苦朴素的生活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意境描绘
整首词传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决心和情怀。同时,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寄托,也表达了诗人对孤独、自由、坚韧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情感传达
03
诗词鉴赏与审美体验
通过“摇首出红尘”的动作象征诗人超脱世俗的决心。
象征手法
意象运用
对比手法
运用“红尘”、“青衫”等意象,构建出鲜明的视觉形象,增强诗歌感染力。
通过对比“红尘”与“青衫”,突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03
02
01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动作,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意境深远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情感真挚动人。
情感真挚
诗歌语言简练、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语言优美
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容易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通过象征手法和意象运用,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世俗的反思
诗中所表达的厌倦世俗的情感,容易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03
02
01
04
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
逃离红尘
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摇首出红尘”这一动作,展现了作者决绝的态度和追求清静的决心。
崇尚自然
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绿野”、“青山”等,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尚。这种情感表达反映了隐逸思想中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核。
揭露黑暗
词中通过对“红尘”的否定,间接揭露了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这种批判精神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呼唤变革
通过对隐逸生活的赞美,词中隐含着对现实世界的变革要求。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摒弃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