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比如裸体女子的照片常不免容易刺激性欲,裸体画像如法国安格尔的《汲泉女》,都只能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

②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千篇一律地对人体加以抽象化,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

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①自我的去除被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是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身如槁木,面如死灰,使得心灵光明莹洁,一无挂碍。▲在这里,人的内在情欲被看成尘垢而被弃置,激烈的情感波动已被宁定的精神境界所取代,这只是短暂的情感离异,目的是要保持适宜的审美态度,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的非功利、非情感的特点,得到艺术美的魂灵。

②二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摆脱普遍的知识形式,从僵化的自我中跳出,摒弃用心思索的自我,因为“客观的知识,实与主观的情感成反比例”(王国维《文学小言》),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这种先入的知识形式和刻意的知性追求,必然导致审美静观的搁浅。审美中“无言”之境追求的是深层的契合,人淡如菊”,进入审美观照的主体应该像落花那样无声无息、冲和淡雅,“遇之匪深,即之愈希,握手已违”。以忘我的情怀跃入大化流行的韵律中去,在这里任何解释的欲望都是多余的,欲辨已忘言。”中国古代艺术家屡屡致意于此。

③三是对自我行动的超越。中国艺术家提出“不作”的主张,即要顺应自然之势,必须不可不为而为之,禁绝苦思冥想刻意精工。如果胸无丘壑而勉强为之,主体内乏怡顺之气外有功利之心,决不会出现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司空图说:“惟性所宅,真取弗羁……倘然适意,如是得之。”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审美主体也必须以自然之心去熔铸意象,来不得半点勉强凑泊,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恰恰是创造出第一流艺术作品的必要心理氛围。

(摘编自朱良志《“虚静”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雕刻和图画不追求妙肖人生和自然,是因为艺术应与实际人生有距离,否则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

B.艺术中的情感要经过一定的客观化,艺术家要完全摈弃个人的切身经验,始终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

C.艺术上的“无言”要求淡化审美主体心力智巧的作用,不作刻意的知性追求,而更在乎深层的契合。

D.“不作”的主张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刻意,而应追求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努力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②段举埃及雕刻例意在表明这种千篇一律是不近情理的。

B.材料二第②段引陶潜的话意在表明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很有必要。

C.材料一论证立足于欣赏者和创作者,材料二论证立足于创作者。

D.两则材料都论及艺术与情感,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有相似相通之处。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填入材料二“▲”处的一项是

A.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D.素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