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古代居住建筑起源:

(1)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

(2)巢居-架构远离暑潮的乐园

周代——都邑,都是奴隶主的驻地,邑包含都,不仅指城市也泛指所有居民点。城郭均是防御性的,城在郭中,城在内而郭在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

注释:建筑师丈量土地,建设城市,城墙每一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城门,城内九条竖街,九条横街,竖街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宫城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后边是市场,市场和朝各方百步。

3.“坊里”的形成

汉长安居住地段称“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宫室与民居相参”,可见当时居住区中的住宅并列排列,王宫与民居是布置在一起的。

居住区称坊里,坊四周有围墙有名字,长寿、延福、崇德、怀远等等,坊门日出而启,日落而闭(宵禁),正月十五可以彻夜不关。

街巷制”取代“坊里制”是宋代的一大奉献。

4.所谓里弄,其一般形式即城市街道两侧分支为弄、弄两侧分支为里;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5.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他制订了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4.75h㎡),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6.综合居住区则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规划组织形式,以居住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以节约上班的时耗,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方便生活利于工作和生产。

7.21世纪的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

●集约化趋向居住区公共设施与住宅建筑联合,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联合

目的:在有效的土地与空间内可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社会化趋向居住社区便成为社会结构中最稳定的基本单元。

●生态化趋向

●颐养化趋向无障碍设计将成为居住区的一项基本规划设计规定;居住区还将增设老人公寓、老人俱乐部、老人看护照料中心、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以及老人室外活动休憩场合等老人颐养型设施,并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老人颐养服务系统。

●智能化趋向

居住区: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平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社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

居住社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社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平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10000-15000人,户数2023-4000户,用地10-35公顷。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为社区道路所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社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居住区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要素{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

{人工:各类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邻里关系。

12.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文档评论(0)

152****75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