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工程创新人才的一融合二塑造五并举培养模式构建.docx

机械类工程创新人才的一融合二塑造五并举培养模式构建.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械类工程创新人才的“一融合二塑造五并举”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姜金刚、鲍玉冬、王义文、潘承怡、杜海艳、

张元、戴野、吴石、赵燕江、付鹏强

成果简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创新驱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人才,机械类人才培养战略需要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最前端的供给侧改革。机械类专业应转变按照既有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推进专业结构、平台、课程的系统性改革,注重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理想价值的塑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培养模式动态调节机制,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需要,促进学科专业间壁垒的打破,支持机械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逐渐向以具有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转变,促进能力教育和劳动教育并行与学科交叉产业结合,提升机械类人才报效国家的意识和能力。

依托于2012年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及其他课题,构建与实践了“一二五”机械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一融合,科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注重学科交叉,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升级,以师生竞赛为抓手形成创新驱动的内驱力,外部联合各产学研机构,内外齐抓,为师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驱动与载体;二塑造,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塑造为目标,贯穿“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形成“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改进”闭环链式动态调节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产业的变革和升级,永葆生机;五并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传承大珩精神“崇尚实践、亦德亦能”,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核心主线,围绕一条科教融合主线,坚守两个塑造,坚持五育并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实践创新+追求卓越”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范式。成果聚焦产业需求,面向区域服务龙江,面向行业辐射全国;对以工科为主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图1基本思路

1.2成果实施后成效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以上3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2)编著国家规划教材3本,高等院校机电类规划类教材2本,“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著作1部;

(3)学生获得科技竞赛国家级145项,省级14项;教师获国家、省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余项,指导国家、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嘉奖等10余项;

(4)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新秀1人、省导学思政团队1支,省优秀教师1名;

(5)获批一流课程国家级2门,省级2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

(6)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1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党建样板支部1个、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

该成果被省内外高校借鉴,得到了推广和广泛认可。

1.3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师生创新驱动不足、培养过程缺少载体和抓手的问题;

(2)解决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随时适应产业的变革与升级,缺少闭环反馈动态调节机制的难题;

(3)解决机械类人才培养中价值引领不足、五育并举不能覆盖全过程、创造性劳动能力薄弱的难题。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强化顶层设计,以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指导,以多元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一二五”机械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2。

图2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2.1以内驱外联的方式为师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驱动载体

依托产业变革和升级,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注重新形态下教师科研的学科交叉,科研反哺教学内容供给;以教师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的科技竞赛作为创新驱动,外部联合各产学研机构,内外齐抓,促进专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内驱外联的新思路。

2.2形成教研结合的多维度闭环培养体系动态调节机制

根据产业变革和升级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完成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三阶段,形成“教研-实践-评价-改进”的闭环动态反馈系统,自下而上、层层递进、循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更新,如图3。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完成教学研究,联合产业构建协同创新教学平台,通过对实践成果质量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可动态调节的内生机制,不断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图3动态调节机制

2.3基于“四个结合”推进五育并举,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育人模式严格按照“四个结合”的原则加以构建,如图4。即成果导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知识与精神相结合、工学与美学相结合、实践与劳技相结合;鼓励跨学科竞赛和多学科交叉实践项目,让学生个体融入复合群体,将个体创新融入国家社会需求,有学科交叉、知识供给互补和团

文档评论(0)

zhongshanmen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