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08.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发展,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在构成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要素中,文化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泉。从80年代开始编修”中国民族民间

艺术十大集成志书”,到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国政府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不仅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且逐渐唤醒着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

·2.1文化生态学研究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有叫生态人类学,它着重研究人类群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把人类社会极其文化视为特定环境条件下适应和改造的产物。因而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特点,方式及规律,并寻求合理地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特别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民族的生态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更是当务之急。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2中国的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由于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各民族在接触的过程中,也不断的相互影响和有选择的吸收对方的文化以丰富自己。各民族所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交互影响,形成了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文化区和长江中下游稻作物农业文化区。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3民族文化艺术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人文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互动中,过去与生态环境相

适应的文化因素可能受到影响以至消失。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适应和矛盾的现象。如果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则该民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必将受到影响甚至遭到破坏。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不仅为发展所必须,而且为保护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艺术所必需。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

·3.1旅游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以

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风格以及朴实性、地域性、神秘性与充满人情味等特征对旅游者产生巨大吸引力,己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趋势。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3.1.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3.1.1.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重要的旅游资源

·3.1.1.2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多样性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基础

·3.1.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是区域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前提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重废与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3.1.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类

·3.1.2.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

·3.1.2.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

·3.1.2.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3.1.3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的

原则

·3.1.3.1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3.1.3.2独特性与文化性互补的原则

·3.1.3.3参与性与休闲性一致的原则

·3.1.3.4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

重废分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3.1.4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思路

·3.1.4.1利用丰富的民俗资源,开拓旅游领域

·3.1.4.2多层面,多用途发展旅游项目

·3.1.4.3搜集、整理、出版民间文学作品,为发展旅游

事业服务

重废与理学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造产概论

·3.2餐饮业

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饮食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地域广阔的中华民族,由于各地气候、物产、历史条件、风俗的习惯差异,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各不相同的风味。人们日常主食通常有“南米北面”的习惯,口味有“南甜北鲜东酸西辣”之别。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人们的认同形成川菜、鲁菜、苏菜、粤菜四大菜系。从小范围来说,五味神俱在京华,八方菜齐集松沪,东北有奇珍,中南备美食,西北俱佳味。我国各少数民族在

文档评论(0)

137****88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