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一6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不仅是人所创造的外在于主体的对象,它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文化自强”写入了党的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以新的文化创造来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是一个新的理论命题。要实现文化自强,首先需要明确党中央为什么提出“文化自强”?究竟什么是“文化自强”?

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发展目标的确立,是提出实现文化自强的文化发展愿景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在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所生发出来的必定是更加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文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基础的不断扩大,更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总体性跃迁,经济越是发展,就越需要观念的变革和文化的助力,脱离文化进步的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实现文化自强的社会发展愿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唯物辩证法在文化领域的自觉运用所诞生的理论成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实践成果。而且,文化自强是破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大两极对立心态的钥匙。

文化自强概念本身具有多重意蕴。“强”作为形容词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动词是一个生成性的概念,所指向的是未来民族文化发展的持续性。“自”作为一种来源指向,所表现的是中国具体实际,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动因,所指向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发挥,尤其指向的是突出民族特色、走自我文化发展道路;作为目的指向,表明了文化自强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人民自身。此外,“自”也同样包含着将自身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深刻哲学内涵。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其文化也应是越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因而文化本身是以人为目的的。

文化创造与文化自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文化自强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实现文化自强并不是一个“达标”的过程,与此相反,文化自强是一个发展的、生成性的概念,而这种发展与生成需要文化创造来实现。具体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要求;文化创造是实现文化自强的根本保障;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提供价值指向;文化自强为文化创造产生不竭动力。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为文化创造的进行确立一些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为文化创造的方向提供指引。具体来说,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坚持好以下价值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导向;坚持深入群众的文化创造方式;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文化创造目标;坚持文化创造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需要保持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张扬个性与倡导集体;大众与小众;教育性与娱乐性;民族性与世界性。

(摘编自邹广文、华思衡《以新的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强》)

材料二: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