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B-T 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docxVIP

(正式版)-B-T 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07.060

CCSA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

Methodsofregionalrainstormprocessassessment

2022-10-12发布

2023-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I

GB/T42075—2022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l

3术语和定义 1

4资料要求 1

5区域性暴雨日判定 1

6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 2

7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计算 2

8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2

附录A(规范性)监测站点之间的距离计算 3

参考文献 4

GB/T4207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福建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武汉暴

雨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殿秀、张芳华、邹燕、王遵娅、高荣、王维国、廖移山、王莉萍、肖潺、陶亦为。

1

GB/T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判定和综合强度等级的划分,描述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监测、评估和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5228—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

GB/T42073—2022气候风险指数干旱

QX/T118—2020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暴雨rainstorm

3.2

3.3

24h累计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雨。

区域性暴雨regionalrainstorm

由中尺度到大尺度天气系统诱发的大范围暴雨(3.1)。

注:典型区域性暴雨的空间尺度大于100km。

相邻监测站点adjacentmonitoringstation

距离在一定范围以内(通常不超过500km)的用于开展区域性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气象观测站。

4资料要求

降水量观测资料应符合GB/T35228—2017的要求,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应选用站点分布相对均

匀、可稳定获取的气象观测站点,且应:

a)历史资料长度:不少于30年;

b)数据质量:符合QX/T118—2020的要求;

c)日降水量:前一日20时(北京时)至当日20时或当日08时(北京时)至次日08时的24h累计

降雨量。

5区域性暴雨日判定

当某日全国范围内有大于或等于0.8%的相邻监测站点(站与站距离小于或等于350km)出现暴

2

GB/T42075—2022

雨,为一个区域性暴雨日。当日的暴雨相邻监测站点形成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性暴雨站组。监测站

点之间的距离按附录A计算。

6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

6.1当日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暴雨站组与前一日的区域性暴雨站组的几何中心距离不超过1050km时为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超过1050km时为另一次全国范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

6.2满足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条件的首日为区域性暴雨过程开始日;区域性暴雨过程开始后,监测区内出现未满足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条件的前一日为区域性暴雨过程结束日。

6.3区域性暴雨过程开始日至结束日的天数为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日数。

7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计算

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由区域性暴雨强度、区域性暴雨影响范围和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

日数确定,按公式(1)计算。

Z=I?×A*×T3………………(1)

式中:

Z——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

I?——区域性暴雨强度,为区域性暴雨过程内所有达到暴雨量级的站点逐日暴雨量的平均值,单

位为毫米每站(mm/站);

A?——区域性暴雨影响范围,为暴雨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天使之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