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9).pdfVIP

山东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9).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3题。

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被不断同化、筛选、吸收而形成。这

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suǒ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

收纳了民间的(甲),采集了地域的(乙)。翻过一座山,(丙)就转变;走过一陇田,(丁)

大不同。你可以讲着吴侬软语,夜话闲谈;也可以侃着东北话语,把酒言欢。正是因为这种

特色,才赋yǔ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异

彩fēn呈。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

合辙yā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试想,如果唱词千篇

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是因为方言的异质性,

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财富,mí足珍贵,价值连城。

1.文段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琐事承载(zài)赋予异彩纷呈

B.压韵豫剧(yù)魅力(wèi)弥足珍贵

C.索事押韵承载(zǎi)异彩分呈

D.魅力(mèi)赋于豫剧(yǔ)迷足珍贵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智力精髓腔调意义B.智慧精品声音作用

C.智慧精华音调意义D.精华智慧意义音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不断被吸收、筛选、同化而形成。

B.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而形成。

C.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不断被同化、筛选、吸收而形成。

D.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被不断筛选、同化、吸收而形成。

4.某班正在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题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的融合。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老人

人是我们应尽的

責任和义务。

(1)如果你是本次活动负责人,请仿照下面的示示例,再拟写两种活动形式。(4分)

示例:举行“孝亲敬老”主題班会

活动一:

活动二:

(2)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对照已给的的上联,从备选词中选词写出下联。(3分)

风尚好国泰民安孝亲敬老脸上开敬老如花岁月新

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下联: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5~10题。(共21分)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

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

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

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