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笔记(完整版).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医诊断学1/146

第一章绪论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辨病)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

“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诊病(辨病)

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还不可能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辨别,难以作出病名诊断。

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对疾病怎样进行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作初步介绍。

(三)辨证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

①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

②“证候”严格地说,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

③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诊断学主要是介绍历史上的各种辨证分类方法,以及由各种辨证方法综合而形成的辨证统一体系,辨证思维的技巧,常见证型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四)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如实的记录。

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资料。

中医诊断学2/146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从外知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

《灵枢》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

“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素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难经》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

文档评论(0)

a10130199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