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初中学业质量测评模拟语文试题(B)(含答案).docx

2024年广西初中学业质量测评模拟语文试题(B)(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广西初中学业质量测评模拟试题(B)

语文

一、积累(21分)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亲朋远行后往往杳无音信,待他回来时已物是人非,甚至终生无法相见。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一)长亭短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这一意象表现了送行时的依依不舍。“亭”与“停”的谐音,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在古代,亭是jiàn行的地方,要出行的人由此就真正踏上旅程,开始远行了。亭迎来送往,陪着古道上的人。如今,道路上虽少了长亭,但依旧躲不掉离别。

1.给以上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杳无音信()(2)jiàn行()

2.以上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分)

(二)折柳送别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字发音通“留”,折柳赠别时,不舍之情潜滋暗长,便泪眼婆娑,不愿划动远行的船桨。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顺插还是倒插,不管土壤湿润还是干旱,柳树枝都可存活。这正是为什么人们用“折柳”的方式祝福远行的人们随遇而安的原因。2022年,80名舞者身姿婀娜,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光影柳枝,缓缓地走向舞台正中,点亮象征希望与纪念的绿色光柱,送别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潜滋暗长(2)婀娜

4.依据文段内容,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

①长亭路远客愁新②泪眼盈盈迟客棹③晓风残月人初醒

④灞水长桥草又新⑤万般别恨曲中生⑥柳丝袅袅系离愁

上联:下联:(填序号)

(三)送君南浦

古人送行,陆上止于长亭,水畔别于南浦,所以诗词中提到南浦,往往具有浓厚的感伤情绪。白居易诗云:“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5.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如今,道路上虽少了长亭,但依旧躲不掉离别。

B.这正是为什么人们用“折柳”的方式祝福远行的人们随遇而安的原因。

C.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D.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6.根据下面表格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10分)

主题文学常识与名句出处

春季诗人李白,在春风中饱尝离别之苦,写景点明时令,“①,闻道龙标过五溪”,勾画离别场景。诗人②_______(写作者名),在春光中感叹“草树知春不久归,③”,暗示要把握时间,实现生命的价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晚春》

夏季《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细数山间四时之景的美好,以“④”写出了山间夏季景色的怡人。《醉翁亭记》

秋季陶渊明隐居山林,恬淡惬意,望秋景,吟咏出“⑤,”的绝佳妙句。苏轼于中秋佳节,远思亲人,表达“⑥,”的美好祝福。《饮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冬季岑参,以春花绽放之景写雪后边塞的奇异景象,想法奇特,于是“⑦,”名句流传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敦煌“数字藏经洞”上线

①人民日报敦煌4月18日电(记者赵帅杰)结合敦煌学研究成果与游戏科技的“数字藏经洞”18日正式上线。

②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出土数万件4世纪至11世纪的文物。有“国际显学”之称的敦煌学,就是以藏经洞出土文物为重要研究资料。利用数字李生等技术,“数字藏经洞”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进行了复原。用户可“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③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文物与科技的融合让再现藏经洞成为可能。下一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探索文物展示,体验新方式,促进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数字藏经洞”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某互联网公司联合打造。

【材料二】

①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此窟造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为当时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语文试卷B第2页共8页

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后因僧徒逃难未归,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因此幽闭近800年。

②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雇人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腐败的清政府未能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大批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以最廉价的方式骗购、盗窃、掠夺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