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画工教育论文.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宋代民间画工教育

在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宋代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辉煌时代,

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成绩斐然。教育范围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

百姓,甚至娼优名伶,培养了大批出身各个阶层的艺术人才。不仅

出现了一批光耀古今的绘画大家,也成就了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工

匠艺人。研究这一时期的民间画工教育传承方式方法对于探索中国

古代美术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间画工师徒相授画诀

在绘画艺术未进入文学化时期以前,工匠艺术占据了绘画艺术

的大部,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与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与

发展紧密交合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具有了丰富的艺术

创造和教育活动。从考古发现来看,四、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人就

会制造粗糙的石器,在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皿外壁和内壁上绘有大

量的装饰图案,从与图腾有关的“鱼纹”、“鹿纹”、“人面鱼尾纹”

到纯抽象的几何纹样、漩涡纹、波浪纹、网纹等,充分体现了原始

人的美术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后,由于

统治阶级对“百工技艺”采取鄙薄和轻视的态度,使得这一重“技”

的美术教育主要以父子相传,世代相继的方式进行。从事体力劳动

的“百工”,只能是下层工匠的职业,他们广泛从事于雕塑、建筑、

工艺等行业门类的创作。这种工艺性质的传承教育基本上都是民间

私办的教育形式,或父子世代相承,或师徒相授,基本都是民间自

发的一种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少数极开明的社会有过官办形式

进行工匠教育的。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对工艺美术的

需求日益扩大,使得相应从事手工艺匠的群体增加,许多手工业劳

动者开始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匠作集体。一些儿童

和青少年为谋生,纷纷投奔各种工场作坊,拜师学艺,成为徒工。

进入画家作坊或手工艺作坊的徒工,开始时往往像是师傅的仆役、

助手,从做勤杂工开始学习手艺。这是一般民间师徒授受的教学方

式。也有些师傅教习弟子用其它方式学习技艺的,如:让弟子用毛

笔反复画横线、竖线和徒手画圆。画一段时间后再拿出小碗训练,

师傅再用小碗口进行检查校正,达不到标准还得继续训练。徒工们

的学习基本上全凭个人的领悟天份和经验教训的积累,在师傅严厉

而又零星的指导下,靠自己在实践中的摸索得来。当时民间画师们

的技艺传授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以画样、粉本为主的临摹教育

古代初学绘画者都讲求从临摹入手,民间匠人亦是如此,每行

每业都有既成的样稿,也即画本。画本基本上是历代前辈名家创造

的画样,如流传至今的《道子墨宝》、《朝元仙仗图》、《天王送子图》

等名迹,就是当时优秀的画本。还有一些画本就是画师们自己所创

作的,供弟子们学习的粉本或自己平生所作的优秀作品。如流传下

来的黄筌所画的《珍禽图》,即为其子学习绘画所作的示范画。“智

者创物,巧者述之”,所谓大家,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供后世学习

的样式,如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之类。(《历代

名画记》卷二)南北朝时代“靳智翼师曹(仲达)”句下张彦远自

注云:“曹创佛事。画佛有曹家样、张家样、吴家样。”此书卷三

敬爱寺条云:“王玄策取到西域所画菩萨像为样。”以上所说的样,

即为图画的样本、粉本。张彦远所称“画佛有曹家样、张家样、吴

家样”,指的是曹仲达、张僧繇、吴道子的佛画样式。从“曹衣出

水”,“吴带当风”可以看出,这些画样极具特色,各有家法。各自

都有经典画样、画本流传后世,成为佛寺壁画依照的粉本。

一般的画家、画匠基本上都是依本画样,弟子初入门时都是以

已有的画本为范本,进行临摹学习,即使是以后的创作也往往需要

以粉本作为参考。米芾《画史》记吴道子画云:“李公麟字伯时家

《天王》虽佳,细弱无气格,乃其弟子辈作。贵侯家所收,率皆此

类也。”由此可知弟子临摹之盛。晚唐时期,政局混乱,画家赵德

玄带着“梁隋及唐百本画”,还有自己的模榻,粉本、墨迹,逃亡

西蜀,宋代美术理论家认为这是“后学之兴”。古代画家对画本极

为珍惜,甚至秘而不宣。隋代画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士同在长

安光明寺为一座小塔画壁画,郑田二人负责塔内壁画,杨负责画塔

外四壁。杨作画时用竹席遮蔽,不让别人看到,郑田二人只好偷偷

看他作画。后来郑主动与杨结为儿女亲家,目的就是想得到杨的“画

本”。于是,杨契丹指着“宫阙、衣冠、车马,曰:此吾画本也”。

(见《历代名画记》)足见绘画传承中对画本的重视。临摹画本至

今仍然是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技能最简便、最基本且行之有效的训练

方法,至今仍有一些西方学者赞同这样的学习方法

文档评论(0)

180****80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学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