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doc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PAGE5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正构烷烃是生油岩和原油的一种主要化学组分,具有多种成因和来源,其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地球化学意义

1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

在没有遭受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情况下,正构烷烷烃系列无疑是原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含量一般占原油的15~20%。高者:如我国华北地区高蜡原油正烷烃含量可高达38~40%(占饱和烃含量的87~91%)。低者:如华北地区、南海中均发现有正烷烃含量占饱和烃的1~4%的原油。

一般的沉积地层中正构烷烃多为奇碳数优势分布,我国大部分陆相生油岩及原油具有这样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咸水湖相及碳酸岩沉积环境有机质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独特,常在C22~C30范围呈偶碳数优势,我国的江汉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及其所生原油正构烷烃中也见有这种分布模式。这类正构烷烃的偶碳数优势成因,一般被认为是由偶碳数正构脂肪酸和醇类的还原作用。

据唐立杰对冀东油田部分区块原油正构烷烃的分析,冀东油田原油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但其碳数分布仍可分为3类:(1)原油正构烷烃分布主要表现为单峰分布,其主峰碳在C15附近,各原油样品的相同碳数的正构烷烃的相对质量百分含量相差不大,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2)主峰碳在C15附近,次主峰碳在C25附近,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3)M27—29和NPll一X116井的原油表现为生物降解原油特性,各碳数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较低且相差不大。

中主要考虑甾、萜烷生物标志物参数的一致性,很少注意正构烷烃分布的相似性。

然而,朱扬明对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原油和生油岩的油源对比研究发现,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其对盆地的油源区确定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5判别正常原油与降解原油

由于生物降解作用,一些正构烷烃被降解损失,碳数较大的正构烷烃就被完全降解,蜡含量偏低,原油特性表现为粘度低和凝固点低,从而可以根据原油的粘度和凝固点来判断原油是否遭受降解。但这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为导致原油的粘度和凝固点变低的因素有很多。

3分析总结

1.正构烷烃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其是生油岩和原油的一种主要化学组分,具有多种成因和来源。

2.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原油或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范围不同,存在峰态分布特征。有机质的双重输入特征:前峰C15~C21范围的正构烷烃为低等生源的贡献,后峰C23~C35范围的正构烷烃为高等生源的贡献。当成熟度较高时,均表现为单峰态分布特征。

3.中等分子量(nC15~nC21)奇碳数正构烷烃,来源于低等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和藻类),其正构烷烃分布主要集中在C20以前,以C15和C17为主。高分子量(nC25~nC33)奇碳数正构烷烃,经常出现在富含陆源物质的碎屑岩层系中有机质中。其中正构烷烃多以C27、C29、

C31和C33为主,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

4.陆源高等植物:正构烷烃主要分布于高碳数部分,即nC27、nC29、nC31和nC33,且有高的奇偶优势;低等水生生物:如藻类,正构烷烃集中分布于C25以下的低碳数部分,奇偶优势不明显。

参考文献

朱扬明苏爱国梁狄刚等,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成因,GEOCHIMICA,2003年3月,第32卷第2期.

2.张海生倪建宇周怀阳等,太平洋中部低熟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1月,第26卷第1期.

3.刘东生,郭正堂,韩家懋等.当前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任务:极地一赤道一极地大断面[J].地学前缘,1997,4:63—69.

4.SHAWPM,JOHNSRB.Theidentificationoforganicin—putsourcesofsedimentsfromtheSantaCatalinaBasinusingfactoranalysis[J].OrganicGeochemistry,1986,10:951—958.

5.LUBING,CHENRONGHUA,ZHOUHUAIYANG,eta1.Oceanicenvironmentalchangesofsubarctic

文档评论(0)

151****25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