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doc

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品名称: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小类:社会

简介: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却一直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背井离乡的他们除了偷盗就没有了在内地生存的手段了吗?本研究就是从流浪儿童出走与流浪方式选择的成因分别展开研究,得出流浪儿童特有的成因并根据实地情况展开对策研究。

详细介绍:流浪儿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性问题,中国的流浪儿童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形势。90年代以来,流浪儿童问题日益突出,他们因为特殊的流浪方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儿童在内地偷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十年前的报告,流浪儿童的数据大概在3000至6000人。而目前全国流浪儿童的数量已将近10万,占了全国流浪儿童总人数将近10%的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各级救助管理站每年救助的流浪儿童将近3000人。流浪儿童返乡以后,回流的比例达到60%-70%。90世纪初期,这些流浪儿童主要在东南沿海等一线城市活动,但是现在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渗透。导致如今人的污名化日益严重。基于流浪儿童的污名化,特殊的组织化现象以及显著的集群性特征,流浪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相关文献没有能很好回答流浪儿童偷窃的成因,对遣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较好的解释和对策。因此,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选取在内地以扒窃为生的5-17岁维吾尔族儿童童的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流浪儿童在出走成因上与当地的交通发展和宗教文化背景的很大联系,可以得出地区的交通发展程度和当地的宗教文化保留程度对流浪儿童的出走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以偷盗为主要流浪方式的流浪儿童中存在群体性诬名性反复性等特点,其主要原因分别是文化隔阂下的语言与生活习惯明显的生理特征与低效的救助遣送机制。同样在研究中,我们也分析出流浪儿童这种群体行为,会给自身家庭与内地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所带来的社会危害。通过对现有救助遣送机制和社会状况的研究,我们分别从政策制度机制安排人员培训社会力量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

获奖情况: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