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487.1-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 通用要求.docx

GBT 18487.1-2015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 通用要求.docx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43.040.99T35

ICS43.040.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487.1—2015

代替GB/T18487.1—200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

Electricvehicleconductivechargingsystem—

Part1:Generalrequirements

2015-12-28发布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8487.1—2015

目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分类 8

5充电系统通用要求 9

6通信 11

7电击防护 11

8电动汽车和供电设备之间的连接 12

9车辆接口、供电接口的特殊要求 13

10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结构要求 14

11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性能要求 15

12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 17

13急停 17

14使用条件 18

15维修 19

16标识和说明 19

附录A(规范性附录)交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 20

附录B(规范性附录)直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 34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直流充电的车辆接口锁止装置示例 41

参考文献 42

I

GB/T18487.1—2015

前言

GB/T1848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

——第3部分: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

本部分为GB/T18487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8487.1—200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与GB/T18487.1—200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

————修改“3

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充电系统等术语;

——新增“4

分类”,规定了供电设备的不同类型;

新增“5

充电系统通用要求”,规定了充电模式的使用条件和功能;

新增“6

通信”,规定了供电设备的通信协议;

——修改“7

电击防护”,规定了供电设备的直接接触防护等级;

新增“8

电动汽车和供电设备之间的连接”,规定了供电接口和车辆接口的功能性说明;

新增“9车辆接口、供电接口的特殊要求”,规定了接口温度监控、锁紧装置等要求;

——新增“10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结构要求”,规定了剩余电流保护器等要求;

新增“11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性能要求”,规定了接触电流等要求;

新增“12

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规定了供电设备过载和短路保护要求;

——新增“13

急停”,规定了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的急停要求;

新增“14

使用条件”,规定了供电设备的正常使用条件和特殊使用条件等;

新增“15

维修”,规定了供电设备维修方面的要求;

——新增“16

标识和说明”,规定了供电设备的标识和说明要求;

新增“附录A交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规定了交流充电PWM控制、导引电路、控制时序等要求;

新增“附录B直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规定了直流充电导引电路、充电时序等;

新增“附录C直流充电的车辆接口锁止装置示例”,规定了直流电子锁的功能示例。

本部分参考了IEC6185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三版(CD3),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