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沈珠中国古代玉带具沿.pptx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玉带具

沿革及时代特色

2007.12初稿

2010.06二稿

引言

“带”作为腰间的束扎物是中国古代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除实用性外,更具有礼仪、身份标识作用,纵观历史大体经历了:

新石器时代的零星出现

先秦法服的“带”之“革带”和“大带”。

战国两汉钩环带滥觞

汉代以后逐步流行“晋式”带具。

隋唐的金玉带盛行

辽、金、元时期绦带独具特色

明代玉带程式化

清代革带基本消失,主要使用(闹装)带扣、带钩的绦带。

革代的束结,早期使用绦带与绦带、绦带与固定在革带上的环或钩相系。随着革带装饰功能的不断增强兼具装饰和实用功能的钩、环相连束结方法逐步成为主流,钩、环、带上的玉饰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的变革,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

以玉作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晚期。

形制趋于简单,绝大多数没有装饰纹样,钩呈长方体,出土实物长度在5-8厘米之间,一端为两面对穿的大孔,可用于穿系,另一端琢磨成铲形钩状,钩首部分与后世的钩首呈反向弯曲。

夏、商、周

夏、商,目前没有发现带钩实物。

西周,应为成型期,但未见实物。

春秋时期

带钩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主体是金属带钩,玉带钩偶见。

钩身短小扁宽或环状,钩首钩相对钩身而言显得较大,扁长似鸭嘴,突出钩括作用,强调其实用性。装饰性纹饰见有满布器表的蟠虺纹,纹饰突起呈圆弧状,器体外边缘多齿凸状,给人以浑圆饱满的感觉,最大特点是没有钩钮,。

战国、两汉

玉带钩的发展使用的鼎盛时期。“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淮南子•说林训》记载了使用带钩的普遍与多样的状况。根据出土及传世的情况特别是参考借鉴周晓晶女士位于带钩的类型排比方法,分如下8个类型:

1、四棱体玉带钩: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以战国为主。钩身四棱体,边棱轮廓清晰有平直的切削感,钩首简约,大多是马头状抑或只突出眼部和吻部的龙首,因此也被俗称为“马头钩”。钩首相对扁长,留有春秋玉带钩钩首的痕迹。背部有长方形钮,钮柱两侧不内缩与钩身的宽窄一致。

2、宽体玉带钩:流行于战国中、晚期。基本型制是,钩首多龙首,钩身扁宽,背部有圆形钮。

3、琵琶形玉带钩:该种形制可以说是带钩的主体型制,从战国出现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钩首多做龙首、少量禽首,钩身至钩首折弯初开始逐步加宽加厚腹部弧形突起形似琵琶,背部有钮多为圆形。

4、多节玉带钩:流行于战国至西汉。基本特征是,体量较长大,有多节玉块组成,中间以金属条贯穿连接。

5、长形玉带钩:流行于战国至西汉。钩体修长弧状,多在15厘米以上,钩首多龙头,偶有钩尾也雕龙头的,背部有圆形、椭圆形或钝角长方形钮,钮低于钩首与钩尾的水平线。

6、禽形玉带钩:流行于西汉至东汉。体量较小,钩首多做禽首(亦见龙首),钩身弧形隆起鸟身状,依稀可分辨出双翼,背部有圆形或椭圆形钮。

7、异形玉带钩:除上述六中常见的类型外,还可零星见到异形带钩,这些代一行带钩基本上是为位王侯贵戚所作的精品,制作精美,标新立异,用来标榜自己特殊的身份。

8、金玉合体带钩:流行于战国。以金、银、铜等金属做钩体,表面再覆以鎏金、错金、包金等工艺,并镶嵌若干玉块、金玉结合,华丽精美。

战国时期玉带钩制作工艺精良,棱角分明,常以简练的线条勾画动物形象,具有抽象的意味,给人以严谨、规矩的总体印象。

汉代特别是西汉中晚期到东汉,题材丰富,造型多样,线条流畅,动物形象地塑造从抽象逐步演变到具象,给人以灵动、细腻的印象。

东汉后期,中国北方地区的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革带的系结有别于中原地区,他们使用带鐍来扣结,所谓“鐍”就是有舌的环,同时革带的鞓上装是铜牌。

蹀躞带是带鞓上垂下系物之带,始见于东汉,蹀躞带在公元3-5世纪(两晋时期)非常盛行,以至于后来人们称这种带具为“晋式带具”。

南北朝时期

以蹀躞带为主要形制,主要材质为金属,也有非常精美的玉质蹀躞带出土以及带扣相对的牌饰。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使用玉质带具的人身份地位极高,因此,从选材到制作都十分考究,均选用上好的白玉,绝大部分玉銙表面没有装饰纹,抛光好,玉銙(包括上博收藏的白玉龙纹鲜卑头)的正面四边打若干穿孔,用金、银等贵金属将玉銙固定在带鞓上,个别玉銙使用透雕工艺,装饰在革代正面显著位置,以增加其整体装饰效果。

隋、唐

隋代基本继承了南北朝的带具形制。以蹀躞带为主要形制,玉带具出土不多,以仅见的出土实物考证其工艺与装饰风格与南北朝时期相比无大的变化。

唐代玉具带的滥觞期。有唐一代各时期风格略有不同。初唐基本延续北周、隋代的风貌,自中唐以后,其形制、装饰风格、制作工艺、带銙与革带的联结方式变化较大,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

唐代带具的使用非常普遍,以材质和銙数来区分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十三銙玉具带。

唐代包括唐代之前流行的蹀躞带都是单扣单铊尾带,唐代

文档评论(0)

奋斗不止500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