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活态遗产的生命本真.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

乡村振兴中活态遗产的生命本真

彭兆荣张颖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heritage)。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

包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象,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根脉相嵌着“生命农学”的深深痕迹。邻国日本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极其重视这一主

题,可为参照。当下我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行并举。

中华农耕文明中“天时一地利一物候”的农学基因生动表明了这种生命意象。同时,作为传统的耕读传家的

活态遗产的重要纽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传承的中国特色。遗憾的是,我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理讨

论中,鲜见“农学”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农学物候耕读传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4)03-009-08

这不为农学中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展示和演

引言绎,而这一“活态生命的共同体意象”正是通过

乡土社会得以呈现和实现。这才是我们的“生命

农业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哲学,世界上没有之根”,是我们“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即乡

任何一个行业像农业那样真切地感受生命意象。土社会。我国近三十年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

因此,乡村振兴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振兴”。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工程,同时也正在进行

美国有一位农民作家吉恩·洛格斯登(GeneLogs-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在中国,具

don)在罹患癌症的化疗期间,用生命的最后气息有“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故事”

写下了《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的土壤正原生、发生于乡土社会,传达、传承于

一书。吉恩把自己生活的农村牧场称为“生命牧农学中。其核心正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价值。邻国

场”一—没有血缘、亲缘,却在存续各种不同物日本过去几十年在进行乡村振兴时,贯彻的核心

种的生命形式和形态之间,形成了一个以大自然价值正是“生命农学”,值得借鉴。

为舞台的生命共同体。

【作者简介】彭兆荣,男,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重庆401331);张颖,女,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艺术遗产与区域研究(重

庆401331)。

*本文为四川美术学院校级重大课题研究培育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乡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302435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吉恩·洛格斯登:《农夫哲学:关于大自然与生死的沉思》,译者序,刘映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1-3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③笔者(彭兆荣)主持的首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出版书名即为

《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一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9

导致乡村沦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工具,“苦劳”与

一、日本农业中的生命“传达”“下位”的现代身份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农村“人口过疏化”问题愈发严重。与此同时,

日本民族的起源同稻作农耕关系紧密。民俗

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良种

学之父柳田国男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没有

化措施和工业下移,不仅造成农村环

文档评论(0)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