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与电影口碑分歧.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1

群体极化与电影口碑分歧

TOC\o1-3\h\z\u

第一部分群体极化定义及成因 2

第二部分社交媒体中群体极化的表现 3

第三部分电影口碑分歧与群体极化的关系 6

第四部分群体极化影响电影口碑的机制 8

第五部分影片信息差异导致群体极化 12

第六部分社会身份理论与群体极化 14

第七部分个人偏见与群体极化 17

第八部分群体极化对电影口碑的调节作用 19

第一部分群体极化定义及成因

群体极化定义

群体极化是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观点会向讨论前所持有的观点更加极端化的现象。换句话说,讨论会让小组成员更加坚定地持有原有的观点,或者更加极端地反对原有的观点。

群体极化成因

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原因包括:

*社会比较理论:小组成员倾向于将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当发现其他人持有与自己相似的观点时,他们会受到鼓励,从而增强自己观点的信心。而当发现其他人持有不同观点时,他们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调整自己的观点,向多数人的观点靠近。

*劝服论理论:小组讨论为成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劝服的机会。当成员听到其他成员提出新的论据和证据时,他们可能会被说服,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然而,如果成员的观点过于极端,他们会变得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从而拒绝接受其他成员的论据。

*团体思维:小组讨论可能会造成团体思维,即小组成员为了保持和谐而压制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成员会避免提出与多数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导致观点的极化。

*认知错觉: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认知错觉,例如幻觉共识,即认为小组其他成员都持有与自己相同的观点。这种错觉会让成员更加坚定地持有自己的观点。

研究证据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讨论死刑问题后,支持死刑的成员比讨论前更加支持死刑,而反对死刑的成员则比讨论前更加反对死刑。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后,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会更加怀疑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倡导者会更加相信气候变化。

影响因素

影响群体极化强度的因素包括:

*小组规模:小组规模较小(例如,3-5人)时,群体极化现象更强。

*同质性:小组成员的观点越相似,群体极化现象越强。

*小组极化:小组针对讨论话题的极化程度越高,群体极化现象越强。

*社会压力:小组成员受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压力越大,群体极化现象越强。

*信息可用性:讨论中获得的信息越多,群体极化现象越弱。

第二部分社交媒体中群体极化的表现

关键词

关键要点

社交身份强化

1.群体极化加剧了社交身份的认同感,个体倾向于与志同道合的群体保持一致性,强化对自身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2.社交媒体通过点赞、分享等功能,提供了反馈回路,进一步巩固了群体的共识,强化了群体极化的倾向。

3.个体在表达意见时,可能会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为获得群体认同而变得更加极端,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度。

信息过滤

1.社交媒体算法会根据用户喜好推送内容,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导致个体只接触到符合其既有观点的信息,加剧群体极化。

2.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其言论可能会被群体成员选择性地接收和传播,加强了群体极化的程度。

3.僵尸号、机器人账号的广泛使用,人为制造舆论和放大极端观点,进一步推动了群体极化现象。

回音室效应

1.社交媒体上的社交圈往往是同质性的,个体主要与观点相近的人互动,形成了回音室效应。

2.在回音室中,观点的差异被最小化,共同的信念得到不断强化,极端观点得以滋长和传播。

3.个体接收到的信息主要是符合自己观点的,缺乏接触对立意见的机会,阻碍了理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情感渲染

1.社交媒体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例如愤怒、恐惧、兴奋等情绪容易被放大和感染。

2.极端观点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负面情绪,在社交媒体上容易引起关注和传播,加剧了群体极化的倾向。

3.人们在情绪化状态下更容易采取冲动和非理性的行为,包括发表极端言论和实施攻击性行为。

社会比较

1.个体在社交媒体上会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包括观点和态度的比较。

2.当个体发现自己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观点相左时,为了维持自尊和归属感,可能会采取更极端的态度,以拉近与群体的距离。

3.社会比较的压力源自于个体对群体规范和社会期望的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意见和行为。

群体思维

1.在高度凝聚的群体中,个体可能抑制自己的独立意见,以保持群体和谐和团结。

2.群体思维限制了信息处理的范围,阻碍了批评性思维和理性的决策。

3.群体思维导致集体决策的刻板化和非理性化,不利于多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