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pdfVIP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pdf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外科学》

第一章总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

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

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

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

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

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更多学习资源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学资源库;知乎:大学资源;QQ:835159973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

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

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

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

更多学习资源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学资源库;知乎:大学资源;QQ:835159973

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

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

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3、辨肿肿的性质

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

脂瘤

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见于气瘿,乳癖。

疼痛原因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4、辨脓

确认成脓的方法①接触法②透光法③点压法④穿刺法:为穿刺抽脓的方法⑤B超

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1、①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

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

疾病

②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治疗法则。

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由于疮口一时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

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留滞。

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更多学习资源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学资源库;知乎:大学资源;QQ:835159973

文档评论(0)

X3n0ph0n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涵盖 各种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