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南十校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pdfVIP

2023-2024学年江南十校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2024学年江南十校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种植和

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说明小麦在商代已经得到重视。

在商代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麦的出现更加频繁。鲁庄公七年(前687年)经、传及庄公二十八年(前666

年)经文记载鲁国“无麦、苗”“大无麦、禾”,即发生在今山东半岛曲阜一带的两次不同程度的小麦

歉收。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传文又云“齐人将食鲁之麦”。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传文记载周、

郑交恶,郑国贵族祭足率领军队伐取“温之麦”。温是东周的畿内采邑,位于今河南温县南。鲁成公十

年(前581年)传文记载晋景公病重,欲尝新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鲁哀公十七年(前478

年)传文记载楚国“将取陈麦”,掠夺位于今河南淮阳的陈国之粮食。这些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

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正由于此,晋悼公的兄长因“不能辨菽麦”而

被嘲讽为“不慧”(《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3年)。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传文有“麦麴”一

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麴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以上记载说明在东

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小麦显然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到了汉代,政府曾专门派人进一步推

广小麦种植。

大部分历史和考古学者根据不同的证据,认为小麦在中国北方农业和先民饮食中很早就占据了重要地位,

但是也存在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自传入中国数千年来,小麦在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一直低于粟,处

于杂粮地位,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唐代中期。

通过对古代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的综合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北方主粮的变化最初很

可能发生在东周时期,到了汉代这一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小麦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明显

提高,但是尚未能够取代粟的主导地位。

东周时期不同阶层人群的同位素数据对比结果表明,主粮的变化最早发生于郑韩故城内底层人民。这些

人应当是受特殊社会环境下的食物供应压力影响,开始转向食用小麦。汉代小麦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一

方面与人口剧增带来的粮食供应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小麦加工方式的改变有关。虽然东周到汉代

的文献对小麦有频繁记载,并且汉代政府曾专门推广小麦种植,但小麦在这一时期相对于粟仍然处于次

要地位,其重要性不宜过分拔高。而小麦最终取代粟的主粮地位,应发生在汉代以后,这还需要用更多

晚期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来进一步明确。

(摘编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据考古专家证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开展农作物耕种。距今8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发现

了碳化粟米粒,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这些

丰富遗存,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粟、水稻种植技术,

并将粟、稻米作为重要的食粮作物。虽然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于农作物种植结构而言过于简单,但是以“粟”

和“黍”等粮食作物为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心,相对的生产能力得以保障,可以维持当地最为基本的食物

需求。

夏商周时期,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尚书·舜典》称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为“百谷”,

而《周礼·天官·大宰》谓“九谷”,《周礼·天官·疾医》中则谓“五谷”。农作物种类增多,并广

泛种植,使农作物生产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从而丰富了粮食结构的供给量与种植量。多元化农

作物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规避单一农作物品种颗粒无收造成的经济波动,那么相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有所上升。

1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本成形,其种植体系与技术相对稳定。秦汉时期农作物种类

更加丰富,已经广泛种植麦、稻、粟、蔬菜、油料等为主的农作物,进而更加稳定了当时的农作物生产

结构。据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记载:当时麦的品种8个,禾有7个,稻有6个,豆有4个,麻有

4个,黍有3个。唐宋元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唐末韩鄂著的《四时纂要》记载的作

物品种较前有所增加,其中粮食作物除传统的粟、麦、稻、黍、菽外,又有薯蓣、荞麦等,并形成了南

稻北麦的生产格局。

(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xj1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