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系列之中医诊法.pptxVIP

非遗系列之中医诊法.ppt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诊法非遗系列

壹贰叁肆伍目录历史渊源非遗特征传承保护主要流派社会影响

历史渊源壹

历史渊源中医诊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医诊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2006年5月,中医诊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编号Ⅸ-2。123

历史渊源发展综述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名医秦越人(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黄帝内经》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对诸多诊法作了具体描述,并阐述其综合运用的原则,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诊”基础。西晋王叔和撰集《脉经》,承前启后,确立中医脉诊的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完善着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诊法著作有近百种。

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古代研究进展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与方法,早在《周礼·天官》中便有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公元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二“今天下言脉者,扁鹊也”,是扃鹊发明了诊脉。西汉的淳于意,又叫“仓公”,他创立了“诊籍”,也就是病历。“诊籍”的内容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有记载,共收集了二十五个病案。东汉的伟大医家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理论,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里面用六经来辨伤寒,以脏腑来辨杂病,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医圣”。他还创立了“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

历史渊源发展沿革西晋王叔和著《脉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把脉分为三部九候。《难经》强调了独取寸口,而寸口又分为三部九候,里面讲到了二十四种脉象,该书被后世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朝鲜、日本、欧洲等地。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讨论病源和病候的专著,全书共分67门,列出各种疾病的病候1739候,以内科疾病论述为多,其他各科病症也有详细记载,如外科仅金创病候就有27种,眼科病候有38种,妇科病候有140多种,内容丰富,诊断指标明确,同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病、儿科病等的诊断,更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宋金元时期,在诊断方面的突出论著,如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颇有特色。南宋,崔紫虚的《崔氏脉诀》,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对后世颇有影响。元朝有敖氏者,著《点点金》及《金镜录》,论伤寒舌诊,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更有进一步的阐发。明代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甚为精辟,尤其是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李时珍,不仅是一个药物学的大家,著《本草纲目》,其所撰《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言简意深,便于习诵,为后世所推崇。此外,明末李中梓的《诊家正眼》,周学霆的《三指禅》,徐灵胎的《洄溪脉学》,周学海的《重订诊家直诀》等,也都是专论脉诊的著作,使脉学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舌诊的研究,在清代有突出的成就。在舌诊著作中,多附有舌图,为其共同特点。如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120图,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有149图。清代的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陈泽霖的《舌诊研究》,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赵金铎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朱文锋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等使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更为系统、完整、准确。

历史渊源现代研究进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院校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中医诊断学》教材不断编写面世,使中医诊法得到系统、全面地整理,并逐步规范化。特别是随着声学、光学、电磁学、生物学以及电子技术等手段广泛地运用,使中医诊法在客观化、标准化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第一、舌诊的现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舌诊的研究已从临床的肉眼观察进入到细胞、亚细胞水平,并且运用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组织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量元素分析等多种现代科学的实验手段对舌诊进行研究,使中医舌诊在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取得进展。

历史渊源第二、望诊的现代研究望诊是中医诊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测色仪、色差计、信息诊断仪、热

文档评论(0)

&快乐木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