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华诗词中的传统习俗.pdfVIP

【传统文化】中华诗词中的传统习俗.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中华诗词中的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中华诗词中的传统习俗踏青、折柳、

登高、放纸鸢……

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

怎样形成的?诗人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一,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

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

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

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

明时节游乐的情景。踏青的代表诗词: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二,放风筝

(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

成,被称为“木鸢”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

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

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

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

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

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

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

的发展。放风筝的代表诗词: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三,饮菊花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

都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汉代崇

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

成仙。菊花酒一般用菊花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菊花

泡酒饮,称为“露饮”。饮菊花酒的代表诗词: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四,放灯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

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

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

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

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

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

词传唱吟咏。放灯的代表诗词: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五,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其起源,一说是

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消灾避祸。同时,登临

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登高逐渐演变为感性

的审美活动。登高在唐代尤为盛行,涌现了许多以登高为主

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名篇。登高的代表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六,折柳

折柳送别在汉代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

习俗,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隋唐以来,“折柳”一词才

开始为诗人们在别离意义上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在诗词中,

“折柳”常作为送别和寄远的符号。“折柳”之寓意当为离

情常在,表

文档评论(0)

152****57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