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命题趋向与考点;;【典例探究一】;〔1〕滑动摩擦力f=μmg=4N;1、受力情况:
2、运动情况:
①皮带足够长:
先匀加速再匀速
②皮带长度一定:
可能一直匀加速,也有可能先加速后匀速。;例1水平传送带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用于对旅客的行李进行平安检查。如图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AB始终保持v=1m/s的恒定速率运行,一质量为m=4kg的行李无初速地放在A处,传送带对行李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行李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行李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离L=2.0m,g取
10m/s2。
〔1〕求行李刚开始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
〔2〕求行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3〕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行李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处。求行李从A处传送到B处的最短时间和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延伸迁移】上题中的功能关系问题:
1、有哪些力对物体做功,做了多少功?
摩擦力对物体做了功
2、摩擦力对皮带做了多少功?能量如何转化?
摩擦力对皮带做了负功:
所以此过程中产生的内能为:
如果皮带倾斜还会涉及到什么能量的改变呢?
;L;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同),设传送带的运动速度为v0,在水平段运输的过程中,小货箱先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设这段位移为x,所用时间为t,加速度为a,那么对小箱有:;T时间内,电动机输出的功为:;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到达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
黑色痕迹的长度。;解: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可知,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煤块的加速度a小于传送带的加速度a0。根据牛顿定律,可得;s=v02/2a;H;当??送带静止时,分析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受力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a=μmg/m=μg;当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可能出现五种情况:;时,;H;1、v0与v同向:
①v0v:有可能一直匀加速,也有可能先匀加速后匀速
②v0v:有可能一直匀减速,也有可能先匀减速后匀速
③v0=v:一直匀速;例2质量为m的物体从离传送带高为H处沿光滑圆弧轨道下滑,水平进入长为L的静止的传送带并落在水平地面的Q点,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当传送带转动时,物体仍以上述方式滑下,请定性分析物体将
落在Q点的左边还是右边?
拓展:设物体以水平速度v0滑上传送带,到达B点时速度为v。保持物体的初速度v0不变,使皮带轮的角速度
ω从0开始逐渐加,请你画出物体的v—ω图像。;例3、如下图,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0,从A到B长度为16m,传送带以v=10m/s的速率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地放一个质量为m=0.5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的时间是多少?〔sin370=0.6〕;;;如下图,传送带不动时,物体由皮带顶端A从静止开始
下滑到皮带底端B用的时间为t,那么:〔〕
A.当皮带向上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一定大于t
B.当皮带向上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一定等于t
C.当皮带向下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可能等于t
D.当皮带向下运动时,物块由A滑到B的时间可能小于t;【规律与方法】
1、传送带问题处理的根本方法:
首先确定物体的运动有没有多种可能性。
一看传送带的运动方向。
二看物体相对传送带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三看倾斜传送带上物体μ与tanθ的大小关系。
其二对放在传送带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分清物体所受摩擦力是阻力还是动力,应重点考虑摩擦力大小、方向的突变发生在v0与v相同的时刻。
其三对物体进行运动状态分析,进而选择适宜的物理规律求解。;【规律与方法】
2、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分析
①功能关系:WF=△EK+△EP+Q
②对WF、Q的正确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