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文化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pdfVIP

认知—文化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知—文化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

的启示

作者:张旭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5期

张旭

摘要:19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世界经济重构及其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成为西方地理

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其中,艾伦·斯科特的认知—文化经济理论为近些年最具代表性和影

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较为全面

的分析框架,并对当前以认知—文化经济为基础的“第三波城市化”进行深入解释,一经提出

就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首先详细回顾认知—文化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在

此基础上介绍三种对该理论主要的批评观点,最后就该理论对中国城市研究和城市建设的启示

进行讨论。

关键词:认知—文化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新经济;后福特主义;城市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6IVA047,

2017IVB014)共同资助

作者:张旭,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x.zhang86@

1980年代以来,随着“福特主义”(Fordism)危机的出现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

达国家相继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调整与转型时期。新型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及其对城市

和区域重构的影响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和城市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诸如“后福特经济”(Post-

Fordismeconomy)[1]“新经济”(neweconomy)[2]“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

[3]“创意经济”(creativeeconomy)[4,5]和“创新经济”(innovationeconomy)[6]等

许多概念相继被提出,用于描述和解释新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机制。在此基础上,

美国学者艾伦·斯科特(AllenScott)于近些年提出了“认知—文化经济”(cognitive-

culturaleconomy)理论[7-10],试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

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并对当前以认知—文化经济为基础的“第三波城市化”

(urbanizationofthethirdwave)进行深入的探讨。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广泛关注,迅

速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11,12]。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央政

府确立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目标,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

创意产业等各种创新型经济活动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13-21]。因此,介绍认知

—文化经济的概念、理论及其局限性,有助于我国学术界加深对相关产业的辩证性认识,开展

符合中国情境的认知—文化经济城市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为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和空间

规划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归纳认知—文化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介绍三种对该理论

主要的批评观点,最后结合二者讨论认知—文化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研究和城市建设的启示。

1认知—文化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

认知—文化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城市化的研究必须置于对整个宏观经济系统,尤其是

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分析之中。斯科特认为,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交织、

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城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反映出资本主义主流的生产方式与积

累模式;另一方面,城市又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提供了必要基础。因此,“每一版本的资

本主义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城市,反之亦然”[7]。借鉴“调节学派理论”(regulation

theory),斯科特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不仅有其特定的技

术基础、主导产业、劳动力关系以及竞争机制,还产生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第一个阶

段是19世纪以工厂和车间生产系统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类型为

典型的制造业城镇,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以福特制为特征的大批量

生产(massproduction)阶段,以芝加哥、底特律为代表的大都市区成为城市化最显著的空间

表现。第三个阶段则是198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的以“新经济”为代表的认知—文化资本主义

阶段。这一阶段曾经被广泛地冠以“后福特主义”的称号,但是斯科特认为“后福特主义”仅

仅表明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同于之前的“福特主义”模式,而认知—文化经济和认知—文

化资本主义更能准确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和城市化特征[8,9]。

文档评论(0)

135****8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