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试卷
全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
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需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运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
案无效。
4.考生必需保持答题卡的整齐。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事实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
特点。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随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来。
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
我们将它借用过来,并且给予新的内涵。
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体而言,又分为两类: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这
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特别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
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漂亮!”诗人把秋风吹
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方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中箭鸟儿猛旋的意象明显是对实存物象的超
越、突破、扭曲。从语义学角度看,诗人把树叶和伤乌拉在一起,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语符与语义的
偏离。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建了新颖奇妙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精确
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郑文宝
《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
抽象情感,诗人化虚为实,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将它载入画舸之中,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剧烈
1
对比,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
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尽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之于离人的眼泪,这
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精确、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
别绪。
值得留意的是,“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形与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
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
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显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特性特
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
感受和审美情趣、志向等等。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李白的“渌水明秋月,南湖
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第三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传审美客体
荷花之神,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
诗歌变形或得主体之神。如杜甫《客夜》开头“客睡何曾着,秋天不愿明”,杨伦《杜诗镜铨》赞
扬它“着"不愿'字妙”。究竟妙在何处?我以为妙在采纳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法,给予无生命的
“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愿”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事,充分显示了主体之神,即诗人羁旅乡愁。
天际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长夜难眠,盼着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与他作对,偏不愿明。这就
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
的心。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心情
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
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