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学生事迹(通用7篇).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资助贫困学生事迹(通用7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行避开地会接触到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资助贫困同学事迹,欢迎大家共享。

资助贫困同学事迹精选篇1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同学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曾获北京市同学资助先进工称号。

刘__从事同学资助工作以后,对学校已有资助政策进行逐项梳理,参加起草、修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同学资助管理方法》等资助文件9项,优化了学校同学资助工作流程,使学校的同学资助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他坚持助育并举,创新实干。刘__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资助工作中注入德育内涵。他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开展素养拓展,鼓舞同学参加社团活动,关心同学们树立自信;同时建立学院勤工助学工作机制,学校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供应300余个工作岗位,定期对同学从职业礼仪、办公技巧、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培训,将物质资助上升为力量熬炼。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刘__还会同每一个二级学院沟通,到新生中宣讲资助政策。他还组织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校内文明督查、资助育人工作总结大会等活动,并利用活动做好资助政策的宣扬。

资助贫困同学事迹精选篇2

北京城市学院同学事务中心副主任。曾获20__年首都大中专同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20__年北京市同学资助先进工、北京市同学资助宣扬大使主题宣讲活动优秀指导老师。

自硕士讨论生毕业后,许__便来到了北京城市学院开头从事同学资助工作。转瞬间4年过去,她对同学资助工作的熟悉已经从最初的新颖走向了现在的思索、创新与喜爱,深深感受到心底的`那份松软和肩膀上的责任重大。

在她看来,同学资助工作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作为学校资助工作负责人,她在做好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物质帮扶的同时,更注意资助工作的育人成效。许__在学校办起了“同学资助宣扬大使”选拔,开展“助学筑梦铸人”主题系列宣扬活动,针对特别困难新生举办“送暖和、汇爱心”大礼包赠送等活动。

在许__的悉心指导下,近两年来,学校共有6名同学胜利入选“北京市同学资助宣扬大使”,她也被聘为主题宣讲活动的指导老师。许__盼望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同学树立自强独立的意识,奋勉图强,励志成才,从而提高育人成效。

资助贫困同学事迹精选篇3

李__,男,汉族,1929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村民。

他扎根山区学校,奉献乡村教育30余载;他不计回报,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贫寒学子成就人生;他退而不休,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奖学奖教助学,让省级贫困乡连续20多年无一人因贫辍学。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旧心系教育、情系孩子、热心公益。他就是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终身名誉理事长李__。

对自己“抠门”,助学却“一掷千金”

1929年,李__诞生在上栗县长平乡太塘村一个贫困家庭。20岁时,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4年后,他复员回到萍乡,在张家坊乡、麻山乡等中学校校任教;1962年起任长平乡中心学校校长、长平中学副校长、长平乡教育组组长。

自身的成长经受,让李__深知教育是山区孩子转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每每看到同学因家庭困难而辍学时,李__非常痛心惋惜。

参与工作后,李__把关心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作为“良心事业”。面对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孩子,李__自己掏钱给同学代交学费;见到有些孩子冬天赤脚上学,李__拿钱为同学买鞋子防寒;得知有孩子吃不上午饭,李__就买饭菜票送到同学手中。李__对贫困同学有着特别的感情,竭尽全力关心每一个需要关心的孩子,让长平乡这个省级贫困乡实现“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从教30余年,李__的心始终放在同学身上,生活中对自己“抠门至极”的他,对助学却“一掷千金”。在儿子李明利的记忆中,父亲在家里就是“甩手掌柜”,工资都是父亲自己支配,全家就靠着母亲的工资生活,小时候家里常常四个人吃一份菜。家里人知道父亲的钱是用于资助贫困同学,也都支持他。

通过读书走出山村的瞿刚,始终把李__视为自己的恩人。5岁失去双亲的瞿刚,借居姑父家。生活上虽有着落,但姑父家经济并不富裕,上学读书成为瞿刚渴望而不行求的事。了解状况后,李__找到瞿刚的姑父,承诺资助瞿刚学校到高中的学费。当瞿刚以优异成果考入北京理工高校,正为学费发愁时,李__又四处奔波,关心筹集了1.4万元学杂费。瞿刚参与工作,就从第一个月工资中拿出500元钱,托姑父给基金会捐款,成为爱心助学的“接力者”。

瞿刚仅仅是李__资助的贫困同学之一。长平乡太塘村曾思瑶和曾金禄的父亲在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重伤生活不能自理,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爷爷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