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科学性分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调查问卷科学性分析

一、添加社区考察——实现生活环境的可控化

生活环境对于人的意识与行为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共识。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之中,被调查者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这也并不是什么标新立异

之见。因此,研究者必须注重考察被调查者的生活环境,才能最低限度地实现“受

控条件下”这一科学的前提。可惜,我国社会学界在设计问卷调查的时候却基本上

没有考虑这一点。

正是由于缺乏了这样一种意识(而不是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我国的社会

调查实践中,几乎所有的问卷都是直接针对个人而且仅仅询问个人的情况。这样,

即使研究者使用折射法,恐怕也很难准确了解到被调查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结果,

大量的社会调查所调查到的其实是那种任何一个社会科学学科都不会承认其存在的

“孤立的个人”。基于这样的调查数据所描绘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叠罗汉式”的社

会与世界,而不是我们的相互关联浑然一体的实际生活。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笔者在实践中另辟蹊径,采用了下面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个人问卷之外专门设计出一套量化的“调查点的生活指标”。

也就是在每个最终调查点(在笔者的实践中是“居住区”)都安排一位调查员(往

往是调查组长),在针对个人的调查之外,专门去收集本地那些与个人活动有关的

各种日常生活方面的数据而且多多益善。这样笔者就同时获得了个人情况与其生活

环境这样两套数据。

所谓“调查点”,因不同的调查目标而异,关键在于研究者对于足以影响个人

活动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作出了什么样的假设。所谓“生活指标”,也是因调查

目标而异,其实就是研究者所假设的、与个人活动最相关的、足以全面反映其生活

环境的那些指标。

这两方面的设计其实也是遵循问卷调查设计的一般原则:如果缺乏积累的(例

如“性”研究),就需要把“生活指标”多设计一些;如果预计文化影响(例如民

俗)更大的,就需要把“调查点”的范围设计得更加宏观一些(例如城区)。

但是仅仅使用第一种方法还远远不够,第二种方法更加重要,就是要实地考察

该调查点的全面情况,通过体验与感悟来获得综合的定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研

究者(至少也是其委托的调查组长)可以把该地的生活环境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真真切切。这恰恰是经典的问卷调查中所缺乏的稀世珍宝。

例如在“性”调查的实践中,所谓与“性”有关的生活环境基本上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因此笔者假设的那些“调查点生活指标”的量化数据中只有很少变量真的

与个人的性活动相关。可是笔者(或调查组长)所获得的定性认识(在转化为属性

数据之后)却揭示出一些令人惊讶的相关关系。例如调查点的地理位置(是否闹市

区域)、房屋类型(是否成排平房)、附近“红灯区”的公开程度(居住者中的关

键人是否知晓)等,都显著地影响了该调查点居住者个人的性关系状况。这些定性

认识不仅在任何官方数据中都不会有,就连仅仅在该地收集定量数据也无法获得,

非得亲自收集才行。

退一步讲,即使无法进行定性考察,仅仅是收集量化的数据,最重要最宝贵的

不是那些统计数据,而是在收集数据的具体过程中的感性收获。这样就可以获得一

种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定性的感悟与认知,也可以成为目前问卷调查的稀缺资源。

例如笔者制定的一些定性考察的目标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来自收集量化数据过程中

的灵感触发。

上述两种操作方法都并不新鲜而且简便易行,最重要的是研究者必须在方法论

的高度上从“个体主义”逐步走向“整体主义”;从“仿统计学”走向“社会理解

学”;从“个体的算术相加”走向“总体大于部分之合”。具有了这样的视角与思

路,本文所提出的“添加调查点的全面考察”就不仅是应运而生,而且简直就是不

可或缺了。

非如此,把生活于不同生活环境中因而可比性实际上很差的众多个体勉强地放

在一起来进行统计分析,其科学性恐怕只能是等而下之。

二、调查情境的可控化——激发对方充分呈现

在我国已有的教程中,如何努力增强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性都是一个必备内容。

但是学者们基本上是从问卷设计的角度来论述的,主要是讨论如何设计出更容易被

准确回答的提问与备选答案。也有一些论述则是从严格要求调查员的角度出发,例

如耐心细致、不加评判等等。调查情境及其控制这样的概念甚至意识,尚未出现于

我国的社会科学文献之中。

但是从主体构建视角来看,任何一次具体的问卷调查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被调查者这个主体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究竟会怎样呈现自己,这才是更重要的。因为

“到什

文档评论(0)

156****9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