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生活中运用了广播技术的例子
墙上一朵牵牛花,一根藤儿连着它,没有叶儿没香味,能唱歌来
会说话”,这是小学课本上一道猜谜题,谜底就是:广播喇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的小喇叭,是到一湖之隔的浙江陶庄乡用
铜调换来的。当年被人们称为“话匣子”的小喇叭,是我少年时代的
一个瑰丽童话。小喇叭,它陪伴着我长大,陪伴着我度过了那个年代
无数个寂寞的乡村之夜,这一陪伴,长达近40个春夏秋冬。
六七十年代,广播喇叭曾经是党中央最权威的发声器。它遍布乡
村的每一个角落,七十年代普及到每家每户。小喇叭,融入了农民的
日常生活之中。那时每个大队都在田间的高压电线杆上安装高音喇叭,
二三里地范围内都能听到。第一批村民家中安装的是纸盆喇叭(也叫
舌簧喇叭),这喇叭的组成,我至今印象深刻,因为八十年代我在北
厍广播站时,曾为用户们维修过。舌簧喇叭主要部件有永磁场组件、
高阻音圈、联动组件等。小喇叭真的十分简陋,形状像一只碗,小小
的接收器围着一圈油纸片外沿,形成一个圆形装置。为了美观起见,
这纸盆喇叭换回来以后,村民们都会叫邻居木匠帮助做一只正方形的
木壳,这是六七十年代农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六十年代的农村,大多数农民没什么文化,识不了几个字,当时
正处国家倡导扫盲时期。所以,小喇叭的广播功能和作用,是无可替
代的。重要的国内外新闻、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吴江本地的新闻,
都通过广播喇叭传出。六十年代农村很穷,农民家里有个小闹钟,已
经算是十分时尚的了,因此广播就成了最好的计时器。每天清晨五点
五十分,广播声成了起身号,广播一响,绝大多数的人随着“东方红,
太阳升”的乐曲而起床,拎水淘米洗锅盖,扫地烧粥叫小孩。到了六
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始广播时,孩子
们陆续背起书包自己去上学,大人们基本都下田干农活去了。
那时农村的有线广播,采用单线传输,村民家里安装广播喇叭,
只要用一根铁丝接入家中,挂上舌簧喇叭后再另外增接一根地线,喇
叭就会发出声音。儿童时代,特别是盛夏季节,因天气十分干燥,有
时广播声音会变得很轻,没有了广播一日三次的陪伴,失落感很明显。
母亲去找邻居打听有没有人会维修,后来邻居告诉她,广播声音变小
了,可以在入地的铁丝上浇点水,泥土湿润了,广播的声音会马上变
响,所以我小时候时常要为广播地线浇水,以为水浇得越多,广播就
会越响亮。
吴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是吴江县人民广播站,乡(镇)广播
站统称某某公社放大站。当时的广播节目,内容比较固定和单一,早
上六点三十分和晚上八点,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和《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其次是省台的新闻节目,其余部
分都是本地的新闻、农业科技、乡村新风、听众来信、娱乐节目、天
气预报等。小喇叭一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
村民们在田间劳作时,同样能听到县广播站和公社放大站播送的
节目,在通讯相对落后的那个时代,一只纸盆喇叭,便是农民精神生
活的全部寄托。小喇叭,首先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宣传工具,上级开了
大会,公社、大队的干部就在广播里传达会议精神,公社有比较重大
的事情,就要召开全公社的广播大会,通知一发出,村民们都会准时
守候在广播喇叭旁边,自觉地收听。小喇叭,又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公社对农业生产上的播种、移栽和病虫害防治等比较重要的通知,都
是通过广播喇叭传达到千家万户的。例如水稻稻飞虱的防治,需要用
到的药、水与药的比例、喷施农药的注意事项等等,个把小时就能传
达完毕,农业生产上的技术指导,这对农民来说,绝对有至高的权威
性和应召力,实施的速度真的可以说是闻风而动的。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广播,播出内容比较单一,文艺节目时段播
放的内容重点是八大革命样板戏,这些已经铭刻在我的脑海中,永远
不会忘记了。这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
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和一些那个年代的政治歌曲。那些革命
样板戏中的主要扮演者我至今没有忘记:《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由钱
浩梁扮演,李铁梅由刘长瑜扮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志荣由童祥
苓扮演;《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由谭元寿扮演,阿庆嫂的扮演者是洪
雪飞;《海港》里的方海珍由李丽芳扮演;《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
才由宋玉庆扮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党代表洪常青由刘庆棠扮演。
我在北厍上高中的两年时间里,周末回家可以连住三个晚上,那
时候又没钱订阅报纸,小喇叭成了课本以外自学的重要工具和老师,
文档评论(0)